最後,要使孩子很好地處理個人情緒與情感,父母自身的榜樣作用尤其重要。如果父母平時對待孩子就很粗暴,一旦遇上不順心的事情,就訓斥孩子,大吼大叫。那麼,孩子就會以為“大吼大叫”是宣泄自己內心不滿的方式,於是養成同樣粗暴的情緒表達方法。相反,如果父母無以文明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情緒,比如,在父母雙方產生衝突時,在孩子麵前采用對話溝通的方式來緩和彼此的情緒,那麼,孩子在將來就會更懂得對話溝通在處理情緒方麵的價值。
過分冷靜的思考而缺乏感情的衝動,必然使人的心理變態。——瓦西列夫
【學海泛舟】
一定的事物引起相應的情緒是心理健康的標誌之一。有喜事就開心,遇上挫折就表現不快,這都是自然的狀態。相反,一如瓦西列夫說說,過分冷靜的思考而缺乏感情的衝動,必然使人的心理變態。喜怒哀樂應是生活中常有之事。
美國精神病學家埃裏克·伯恩(EricBerne1910-1970)在20世紀50年代創立了一種治療理論,我們稱之為“交互作用分析(TA)”這個理論學派認為,自我有三幅麵孔:
兒童我——本能的、依賴性的、創造性的或逆反性的“我”。率真而富有創造性,能夠自由自在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常常感情用事、任性、自我中心。
成人我——表現出理性、精於計算、尊重事實和非感性的行為。
父母我——表現出保護、控製、嗬護、批評或指導傾向。他們會照搬政策和標準,發表類似如下的意見:“你知道這是規則,規則必須遵守。”或者相反,過於操心,有一種抑製不住的保護子女和幫助他人的需要,出於“我這是為你好……”的心理,常常介入別人的生活,替別人做決定。
過分冷靜的思考的人就屬於“成人我”或“父母我”過度發展,從而抑製了“兒童我”的存在。很多心理障礙,比如強迫型人格障礙,就屬於過分地發展了“成人我”與“父母我”,以至於他的生活沒有任何活力,我們甚至感受不到他的情緒變化,從而出現了心理異常。真正的心理健康,就是這三種自我在一個人身上和諧地相處。既保留有童心,哭也有時,笑也有時;又有現實感和責任感。過分冷靜的思考的人所要做的就是,還“兒童我”一個應有的位置,從而釋放循規蹈矩的成人生活,隻有如此,才能真正品味到生活的趣味,滿足自我各方麵的需求。
【智慧心語】
佛經中有“悲智雙運”的說法。智是上求菩提的智慧,智慧梵語是般若,佛經雲:“般若是諸佛母,諸佛自般若出。”悲是下化眾生的悲願。悲願,即是慈悲之願。
悲與智,其實就是指我們的感情與理智。人有七情六欲。七情是喜、怒、哀、懼,愛、惡、欲,是我們各種情緒的變化;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姿態欲、言語聲音欲、細滑欲、人想欲。這本來是指凡夫對異性所具的六種欲望,但與七情合在一起,通俗化了以後,就泛指人類的種種感情與欲望了。中國古語:“食色性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佛經中:“眾生皆依食住”,“眾生以淫欲而正其性命”,全是為人的基本需要。
因此,感情衝動是自然的,倘若過於抑製自己本能的情緒情感,過於追求完美和秩序性,過於循規蹈矩、求全責備、冷酷嚴格,就容易導致精神異常緊張,從而發生神經症狀。不過可以通過一些辦法來消除這種精神上的緊張,讓你過上一種張弛有度的健康生活。主要辦法如下:
第一,順應自然法。
習慣於用過於理智的思維來問題的個體,過分地壓抑和控製自己的情緒與欲望,因此,他們最需要做的就是適時地釋放精神壓力,讓自己以不費力的狀態去處理日常的工作與生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不苛求自己,順其自然,事情是怎麼樣就怎麼樣,放下腦子裏的條條框框,放下完美情結。既要努力避免犯錯誤,也要懂得接受不可避免的錯誤和不完美。將注意力集中在不斷地進步上,完美自會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