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心語】
無論是在求學,還是在工作過程中,我們的焦慮大都源自於“和他人的比較”,尤其是在我國傳統文化下,“做人上人”的思想更為強烈。國內教師的觀念是:優秀是有標準的,同等條件下的孩子排排隊,就可將學生劃分為“好、中、差”三個等級。這種給人才貼標簽、分類別,給成功評等級、定指標的做法在國內教育界幾乎是根深蒂固的。從幼兒園和小學開始,老師們就習慣於將孩子做比較,然後簡單地劃分為“好學生”和“差學生”兩種類型。據報載一些中國父母到國外之後常常把自己的孩子送進當地的托兒所。托兒所的老師盡心照顧,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向父母彙報孩子各方麵的表現,可是每當父母問孩子和其他孩子相比有沒有需要改進的時候,老師們的回答是驚人的相似:我們不比孩子!
美國教育界的思維方式恰恰與此相反。有一次,一位中國家長問美國某大學的校長:“你們學校裏有多少好學生,有多少差學生?”校長誠懇地說:“我們這裏沒有差學生,隻有個性特點不同的學生。”
正是教育理念的不同,我們的學生當中,隻有一小部分孩子能在教育體製下如魚得水,而更多的孩子由於不能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能通過自己獨特的方式求學上進,而變得抑鬱和焦慮。
要轉變這種情形,讓更多被老師們貼上“差學生”的標簽的孩子們也來體驗一番成功的樂趣和自我的價值,答案隻有一條,那就是“別自尋煩惱想要比同時代的人或是先輩們出色”而是“試著比你自己更出色”,學會做最好的自己。
人們之所以感到憂慮或自卑,很普遍的一個原因是想勝過別人或想做某一個出色的人。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做我們自己,我們不可能完全象另一個人,我們如果想用一種不屬於我們的方式去做一件事情,是不可能成功的。
愛默生在他的《靠自己》這篇論文中,總結說:“每一個人接受教育到某一個階段,都會得到一個看法,那就是‘羨慕即為無知,模仿等於自殺’。不論結果是好是壞,每個人都得以他自己的方式去做。雖然宇宙充滿了美好善良,但是他必須在給他的一份土地上辛苦耕種,然後有營養的食物才會來到他的麵前。一個人體內的力量在性質上是新的,沒有別人,隻有他自己才知道他體內的力量是什麼,以及他能夠做什麼;而要知道他能夠做什麼,隻有在他試過之後才知道。”
要知道,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條,成功的標準也不止一個。在與他人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固然是成功,但有勇氣不斷超越自己、不斷超越過去的人,也是可以躋身於成功者的行列的。如果隻知道被動地接受世俗化的成功標準,就隻能在人雲亦雲的氛圍中迷失自我,盲目地選擇那些並不適合自己的成功之路,為自己戴上沉重的精神枷鎖。
父母或老師的思想更需要轉變。要清楚地認識到,如果僅以“成績”和“名利”來衡量個人、團體乃至社會的成敗,那麼,這個社會上99%的人都無法躋身於成功者的行列。畢竟,在學校中考得高分的隻能是少數人;在工作中晉升為領導或成為億萬富翁的也隻能是少數人。這些人固然是成功的,但其他人都是失敗者嗎?當然不是!隻是他們的專長剛好不屬於被主流文化所肯定的領域。隻有采用多元化的成功標準,才能讓這些被主流文化所忽略的人才們一展所長,為我們的生活創造更為豐富的價值。
因此,我們對於孩子的期望,不應隻是考上好的大學,賺更多的錢。而應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成功,尊重並鼓勵年輕人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成功道路,以便發揮他們各自的特長,實現他們各自的價值。這種多元化的成功就是不要求我們去刻意重複別人的成功之路,也不必用別人的標準來評價和衡量自己,而是要求我們根據自己的理想和興趣,嚴格要求自己,與自己競爭,做更出色的自己。哪怕因為這樣的人生選擇而不能得到財富和名利的眷顧,也會因為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感到更有動力、更有激情,才能將自己手頭的事情做到盡善盡美。無論能否得到外界他人的肯定,也能獲得由衷的快樂和幸福。
相反,如果強迫孩子們去做那些不適合他們自己的,僅僅是模仿別人的事情,就無法從內心深處投入足夠的興趣和激情。在這樣的狀態下,就算盡了百分之二百的努力,也往往會事與願違,不能做到最佳狀態,甚至要搞出“東施效顰”的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