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智力方麵的活動都依賴於興趣——皮亞傑
【學海泛舟】
皮亞傑被人譽為偉大的兒童心理學家,他並不太多地關注教育問題,但是,他的研究對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教育,尤其是學前教育的影響很大。他曾對教師們提出過三條相互關聯勸告:為兒童提供實物;讓兒童自己動手去操作;幫助兒童發展提出問題的技能以及應該懂得為什麼運算對於兒童來說是困難的。
這些勸告和建議是基於他對兒童思維發展的本質特征的了解之上的。皮亞傑認為,兒童的認知(思維)和成人有著質的不同,有著獨自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因此,教師在教育中必須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和階段特征來安排教材和選用教法,在對兒童施教以前首先要鑒別兒童已經發展到什麼水平,然後再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也就是說,教育必須遵循兒童的發展規律,不要把超越兒童發展階段的知識教給兒童,不要強迫兒童學習心理發展還沒有準備好的材料,否則將出現欲速則不達的情況。
從兒童認知發展理論和兒童發展階段理論出發,皮亞傑認為,兒童在智力方麵所獲得的巨大成就主要不是由教師傳授,而是出自兒童本身,是兒童主動發現、自發學習的結果。他指出:“(理智)發展實質上依賴於主體的活動,而它的主要動力。”因此,皮亞傑強調,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隻是兒童學習的促進者,教師的作用是間接的。他要求教師要尊重兒童學習的願望,不應該企圖將知識硬塞給兒童,而是介紹問題和對策,讓兒童自己主動地、自發地學習。他明確指出:“一切有成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又說:“兒童是個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兒童獲取知識的源泉。
這都是源於皮亞傑的一種育人理念,他認為,智力的活動必須由一種情感性質的力量所激發,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必先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而且,內在的動機,也就是由興趣引發的、自覺自願的行為,才是最主要的,它比獎勵懲罰之類的外在強化要強得多。為此,皮亞傑提出了一個適度新穎的原則,認為給兒童學習的材料必須和兒童的已有經驗有一定的聯係,同時又要足夠新穎,這樣才產生認知上的不協調和衝突,引起兒童的興趣,促進他們主動、自發地學習。
總之,在皮亞傑看來,主動地去發現、去學習,顯然要比成人要求他們按照既定的模式行事、按照現成的真理去記憶去理解的那種教育要高明很多。
【智慧心語】
發展兒童的智力,這是我們教育的最主要目的。但孩子們並不是被動地接受成人給予他們的知識,在他們的大腦中,早已準備好了一種認知結構,隻要環境提供適當的刺激或情境,就能促進他們智力的逐步完善。
眾所周知,幼小的兒童一般都有好奇、好動、好勝、好新鮮的心理特點,他們的求知欲望很強,對於這個世界也倍感新奇,但他們很苦惱於自己的注意力難以長時間地固定在某一事物或某個任務上。因此,家長和老師就要在這方麵花費功夫。
無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家裏的父母,一定要細心地觀察孩子,了解孩子,走近孩子,聆聽童聲,隻有這樣,才能捕捉到孩子的興趣,為孩子們創設各種有趣的活動。比如,對幼兒園時期的孩子而言,他們的智力發展絕對不能單憑接受教育的方法,而必須依靠興趣的作用,而遊戲是最能激發興趣的有益的活動。如:在玩創造性遊戲時,孩子們會尋找許多替代的物品開展遊戲,用積木當電話機,用雪花片搭成小碗,用膠粒積木當成各種食品加工料……對孩子們來說,每時每刻做他們有興趣的事,想做的事,那麼,就有了每時每刻充分展示各方麵能力的機會。認知水平的發展也就加快了。所以說,求知的欲望在興趣中產生,智慧的火花在興趣中迸發。
不過,最好的遊戲教育都是需要有成人相伴的,因為兒童的智力發展還不成熟,倘若有成人的指導,他們就能很快地領悟那些超出他們思維能力的問題。
那麼,針對兒童的智力發展特點,如何才能激發他們的興趣,這是最困惑家長和老師的問題。為此,依據皮亞傑對兒童心理和智力的研究,我們有以下建議:
首先,學習材料一定要直觀、生動。兒童往往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活潑生動、色彩鮮豔的事物最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在教學中,要注意用直觀、鮮明的圖式取代單純的概念和分析,才能吸引學生。在家中,一旦孩子有問題時,父母不要試圖說服他們,而應該利用實物,以最簡單的言語去闡述看似深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