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關注每一個孩子,不讓一個孩子掉隊(2)(2 / 2)

【學海泛舟】

早在誇美妞斯就號召:“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然而,我們當前的教育體製卻將學生做成一個正態分布來對待,即將大部分精力傾注在三分之一的優秀生身上,用少量精力來關注三分之一的普通學生,放棄對其餘三分之一的學生的教育。這是不公正的。每一個學生都有享受教育的權利。而且,孩子們的智力水平本身沒有多少差別,之所以發展各異、發展程度和發展時間不一致,是因為他們各自所擅長的領域有所不同。每個孩子都有一套最適合自己的學習風格。隻要我們所給予他的環境和教育適應了他的學習風格,他就能夠得到最完美的發展。

另有一部分學生是由於大人帶有奚落、嘲諷的反饋,讓他們失去了學習的信心,從而在學習表現上屢次失敗。著名的心理學家塞裏格曼從實驗中發現,在狗受到既不受它們自己控製、也無法逃脫的一段時間的電擊後,即便後來逃脫的機會唾手可得,狗也不懂得逃走。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CarolDweck做過實驗觀察習得性無助如何影響學校的學生。她把四年級的學生按照他們的解釋風格分為“無助學生”與“優勢定向學生”。先呈現解決問題,再呈現未解決的問題。一旦“無助學生”失敗,他們就退卻到一級水平(最差的水平);而“優勢定向學生”盡管失敗了仍保持在四級水平(最高水平是五級)。他們卷起袖子幹得更歡。分析原因發現關鍵是學生是否認為失敗與能力或努力相關。習得性無助學生認為失敗是永久的(能力而不是努力)、彌漫的(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以及個人化的。

與“習得性無助”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羅森塔爾效應”,這是關於老師對學生的正向期望如何神奇地改變孩子的學習成績的一種心理現象。

羅森塔爾及其同事對某個班級的小學生進行智力測驗。然後告訴教師們說,班上有些學生屬於大器晚成者,並把這些學生的名字念給老師聽。羅森塔爾認為,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可望得到改善。自從羅森塔爾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單之後,羅森塔爾就再也沒有和這些學生接觸過,老師們也再沒有提起過這件事。事實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單,是從一個班級的學生中隨機挑選出來的,與班上其他學生沒有顯著不同。可是在學期末再次對這些學生進行智力測驗時,他們的成績顯著優於第一次測得的結果。這種結局是怎樣造成的呢?羅森塔爾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老師們得到這些學生屬於“大器晚成”的信息,於是給予他們特別照顧和關懷。在師生互動過程中,老師向學生傳遞的正向期望或積極的信息,能夠最有力地促成學生們的學業成功。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就是,老師對學生的學業期望就是一種心理定勢,又稱之為“心向”。也就是說,在產生某種結果之前,我們內心就已經存在某種意向或期待,期待什麼,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現實。這種心理定勢的作用就是非常神奇。如果我們對孩子的學業成就抱有很高的期望,那他極有可能做得比平常要好。反之,如果大人們總是抱怨這個孩子沒有出息,那他自己就會失去學習的熱情,真的變成大人眼中那個沒有出息的孩子,實際上他可能是未來的“愛因斯坦”。

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堅信所有學生都能學好,這些絕不僅僅是一種幻想,而隻需要我們將團體教育和個別化教育相結合,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學習需要、情感需要。當然,這是一項艱苦的勞動,但又是我們育人工作者的基本職責。“奮鬥、追求、發現、永不退縮”,應該是大人們在教育孩子們的事業上負責任地對待每個孩子所應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