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關注每一個孩子,不讓一個孩子掉隊(2)(1 / 2)

教育公平,這是我們常提到的一個問題,卻也是始終最難以解決的教育現實。我們目前的教育中,卻往往用學習成績將一部分學習困難或有特殊需要的學生阻擋在教育之外。在心理學上,一旦發現一個學生的智力與他的學習表現存在巨大的懸殊時,就有可能屬於有學習障礙的學生,但這類學生有著自身所無法抗拒的內在障礙,因此,老師如果因此就惡言相對,或是指責他們學習不認真、不刻苦,那就是絕對的錯誤。對這種學生,不僅不能夠忽視,反而應該積極地尋找產生障礙的根源,以及科學有效的治療辦法。

不過,社會的進步就在於很多人都分別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在美國,有一部專門的法律來維護每一個孩子受教育的權利,即《不讓一個孩子掉隊》。“跟很多教師一樣,我原以為《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是對公共教育的打擊。”卡姆拉斯說,“現在,我對它有了一個更加積極的態度,因為它迫使每一個人關注那些原來被忽略的孩子的學習成績。”

其實,那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可能並不代表他的智力不行,也許,他的思維方式恰好不適合考試;也許,隻是由於老師對他們的偏見而導致了他的厭學情緒,從而不能好好地學習考試。

老師們“永遠不用負麵因素來預測學生的能力或潛能”,努力去了解每一個學生,把他們當成獨特的個體,花時間去了解他們是什麼樣的孩子,他們關心什麼,他們作為學習者有什麼需求,才能讓每一個孩子從教育中得到他們應得的智慧與德行。

卡姆拉斯會每星期都和他的學生溫達爾下一次棋。“他通常會贏我,我已經盡力了。”卡姆拉斯說。一盤盤的棋下下來,他了解了這個學生和他的家庭,他努力想辦法激勵他“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爭取實現自己最大的潛能”。“我想,第一年執教,我在學習如何把學生吸引住,把他們天性中的激情激發出來,並把它從興趣愛好轉移到課堂學習中。”卡姆拉斯回憶說,“我想利用它來做催化劑。”

雖然他也重視學生的考試分數,但卡姆拉斯說:“我不隻看考試分數,不隻看經濟條件。我的學生不是由這些東西定義的。我的學生開朗上進,富有創造力,且很有幽默感。我的學生熱愛學習。我相信所有兒童都有深入了解自己和周圍世界的內在願望。我希望每一個學生都有同等機會實現這個願望。”

所有學生都能學好。——布盧姆

【學海泛舟】

布盧姆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布盧姆整個教學理論的核心內容是“掌握學習”理論。上世紀70年代初,布盧姆針對美國現行教育製度隻注意培養少數尖子學生而犧牲大多數學生的弊端認為,當今教育不能僅滿足於隻有小部分學生充分學會學校所教的東西;學校或老師也不應有這樣的心理定勢:1/3的學生能完全掌握教師所教的知識,另1/3的學生成績一般,再1/3的學生可以不及格。

布盧姆通過廣泛的調查和長期的實驗研究發現,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並不是人們所想象的那樣大,而且也不是完全穩定不變的,相反,隻要教學的時間充分,教學的方法得當,具備適當的條件,這些差異是可以改變的。他強調說:“世界上任何人都能學習,如果在早先與現在都提供適當的學習條件的話,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學好。”

於是,他主張實施“掌握學習”。所謂“掌握學習”,就是在“所有學生都能學好”的思想指導下,以集體教學(班級授課製)為基礎,輔之以經常、及時的反饋,為學生提供所需的個別化幫助以及所需的額外學習時間,從而使大多數學生達到課程目標所規定的掌握標準。

這種教學理論強調教學應該麵向全體學生,相信所有學生都能學好,關鍵是要改變教師和家長們對待學習者和學習本身的態度。在他看來,教師將學生的學業成就定位為大約三分之一的學生將完全掌握所學習的內容、三分之一的學生將學會教師所教授的內容、另三分之一的學生則將不及格或僅僅通過,是目前教育製度中最浪費和最有害的一麵。它會減弱教師和學生雙方的誌趣,也會減弱學生學習的動機,這種狀況不利於培養高素質勞動力。

掌握學習理論是基於布盧姆對人的學習抱有樂觀的態度。在布盧姆看來,世界上任何人都能學習,如果能提供適當的學習條件的話,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學好。在布盧姆看來,決定教學效果的主要有三個變量。第一是認知的前提能力,第二是情感的前提特性,第三是教學的質。這三個變量對學習效果的影響作用分別占50%、25%、25%。此外,在實施“掌握學習”的過程中,評價是一個重要的手段,是幫助教師和學生達到掌握的工具。布魯姆指出:“掌握學習策略的實質是經常性的反饋以適應每個學生所需要的個別化幫助作為群體教學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