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有一句警世格言——成為你自己!馬斯洛在自己漫長的生命曆程中,不僅將畢生精力致力於此,更以獨特的人格魅力證明了這一思想,成功地樹立了一個具有開創性的形象。《紐約時報》評論說:“馬斯洛心理學是人類了解自己過程中的一塊裏程碑”。還有人這樣評價他:“正是由於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這個紛亂動蕩的世界裏,他看到了光明與前途,他把這一切與我們一起分享。”
馬斯洛的教育思想都是源於他對人性之自我成長的理解,以及他在心理學領域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認為,個體成長發展的內在力量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要所組成,各種需要之間,有先後順序與高低層次之分;每一層次的需要與滿足,將決定個體人格發展的境界或程度。人類的需要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們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飯、穿衣、住宅、醫療等等。若不滿足,則有生命危險。安全的需要要求勞動安全、職業安全、生活穩定、希望免於災難、希望未來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較高一級,當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以後就要保障這種需要。社交的需要也叫歸屬與愛的需要,是指個人渴望得到家庭、團體、朋友、同事的關懷愛護理解,是對友情、信任、溫暖、愛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細微、更難捉摸。尊重的需要可分為自尊、他尊和權力欲三類,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評價以及尊重別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夠得到完全的滿足,但基本上的滿足就可產生推動力。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等級的需要。滿足這種需要就要求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工作,最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在能力,成為所期望的人物。這是一種創造的需要。有自我實現需要的人,似乎在竭盡所能,使自己趨於完美。
馬斯洛把自我實現的需要看作是每一個人的終極目標。在他看來,人人都有自我成長的要求。所以,他的教育思想就很強調促進每個學生個性潛能的發展,幫助學生“成為他自己”。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能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是人處於最激蕩人心的時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這時的人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癡、銷魂的感覺。
【智慧心語】
一如英國教育家尼布列特所說:“重視知識的考試和偏重智育的教育,都是不正常的;學校不能成為製造某種人格類型的工廠,培養同一種類型的人。”馬斯洛則指出,教育的本質是發展人的潛能,尤其是那種成為一個真正人的潛能;教育要在滿足人最基本的需要的基礎上,強調自我實現需要的發展。人本主義教育認為,教育和教學就應該使學生發展得更像他們自己,而不是相互類似。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有300名學生就會有300種不同的興趣和愛好。”
麵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其實踐主題最根本、最集中地也表現為對個體潛能的開發和完滿人格的培養。從一定意義上說,素質教育就是要讓學生把其發展的可能性展現出來;其次是重視培養受教育者的完整人格。在某種程度上體現著人本主義教育的理念,即主張培養“完整的學生”,追求“人的能力的全域發展”,實現受教育者在身體、精神、情感、理智等方麵的有機統一。
全新的教育理念,也要求全新的師生關係。馬斯洛為代表的人本學派反對將學生個體組織化,而更期望教師能認真地對待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而不能用同一種思想管理一群學生。他們希望老師幫學生認識到:第一,我是一個可自我選擇的個體,在生命的過程中不能逃避自我抉擇;第二,我是一個自由的個體,有完全的自由去設定我的生活目標;第三,我是一個負責的個體,當我選擇了我應該過何種生活時,我必須為其負責。
他們將教師角色區別於傳統的教師,他們認為,教師最重要的素質並不是智能方麵的,不是所謂的掌握有“正確的答案”,而隻需要有意願幫助學生一起探索可能答案的人,是能夠幫助學生明確他們內心真正需求的人。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應該是“教師+家長+朋友+學生”。首先是教師,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其次是家長,對學生要有母愛親情,無微不至;第三是朋友,要與學生平等溝通,要有民主作風;第四是學生,教學相長,教師也要向學生學習。
具體而言,教師要全麵地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本性,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與關愛。對於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可能的失誤或錯誤,要能夠寬容,繼而幫助他們糾正錯誤,健康地成長。此外,至為重要的是,師生之間要努力形成一種“真實、相互接納和理解”的心理氣氛,這是保證學生“自由表達”“積極參與”的最優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