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祿貝爾一生斐斯塔洛齊的影響,喜歡斐式教學,在他看來,斐式教學法是活潑的,注重啟發學生的興趣。這奠定了他一生的教育理念。福祿貝爾自己收了四十名兒童,按照斐斯塔洛齊的啟發教學法,每周都要帶孩子們到郊外自由玩耍,引導他們接近大自然、動手栽培植物;或者帶他們到山坡看四周的風景,讓他們直接接觸活生生的河流、山脈,從中讓學生們學習地理知識。由栽培花草、樹木來培育兒童的愛心,由圖畫來啟發心智,幫助他們理解空間的平麵關係與立體關係。
他的人性教育提倡的就是神、自然和人類的和諧統一,為了實現這個教育目的,教師和家長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就是引導孩子們投入生動的大自然或真實的生活中,去意識、去思考、去表現,而不必主觀地為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一方麵,他提出“自我活動原理”,要求幼兒自己決定自己的行動,成人不能幹涉,隻能提供一些必要的輔導。幼兒既能夠從自己的行為表現中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又能夠受益於成人恰當的啟發,了解自己潛在的力量。
為此,福祿貝爾特別偏好兒童遊戲的教育作用。在他的《人性教育》中,他強調,幼兒教育就是在幼兒遊戲中展開的。玩耍、遊戲是這時期最具吸引力、最具啟發性的活動。因為遊戲是一種喜悅、自由、平靜、同時有第三者能和你起共鳴和同享的活動,是善的來源,是發展兒童的身體、精神與情緒的強大力量。幼童很專心的玩,玩到疲倦,在遊戲中體會犧牲、幫助別人、協力合作,也能增進自己的幸福,培養穩定的耐性。全神貫注做遊戲的孩子們充滿著高貴的神情和宜人的朝氣。
另一方麵,為了保證幼兒自我的發展的自主性,他又提出“連續發展原理”,就是說,人類生命的發展,是在內部連續進行的,彼此是相關聯,隻有在每一階段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才能往前發展,外界的督促或要求必須順應這種“連續發展”的規律。充分表現了孩子氣的幼兒,才能順利地過度到個性飽滿的青少年,繼而才能成長為成熟的青年……
福式期望父母理解生命發展的連續性,避免對孩子過分的、錯誤的要求,比如,將自己孩子的發展程度與同齡兒童的發展程度作比較,如果發展滯後了,就給孩子提出更嚴厲的要求,甚至否定自己的孩子。福式認為,這隻會把一個健康的孩子培養成為一個虛弱的孩子。因為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最終都隻能依靠自己在行動與經曆中摸索,依據內心的成熟程度向前發展。就如一棵樹的生長,先是一株健康的小苗,接著發芽,再生枝……任由主人們勤勞地澆水、施肥,它隻服從自己內在的生長腳步,一步一步地完成各個階段的工作,循序漸進,最後才長成一顆健全的大樹。
福氏還特別重視父親在幼兒教育中的影響。他明白大多數父親工作都很忙,不過,不一定要特別找出時間來與孩子溝通,隻是允許孩子們看著父親做事或幫助父親做事,那就是很好的育兒機會。真正關心兒女的父親,無論他從事哪個行業,都能滿足兒童多樣的好奇心。幼兒喜歡知道很多事,不論父親在那裏,看到父親就喜歡在父親周圍玩一玩、看一看。父親需要做的隻是,懇切地回答他們所提出的問題,無論這些問題是多麼稚嫩,都不可以衝動地責罵之,那將破壞他們的成長,猶如掐斷剛剛萌發的嫩芽。
【智慧心語】
所謂人性的教育,也就是順應身心發展自然的教育,這是眾多教育學家所期望的理想境界。誇美紐斯在其《大教學論》中,反複強調:“我們的格言應當是:凡事都要跟隨自然的教導。”因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首先要適應自然界的法則;而教育對象是人,因此要適應人的本性,要使學校教育教學都適合兒童的天性。
但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很多家長老師越俎代庖,僭越了他們的職責範圍,總是擔心孩子們不能很好地認識這個世界,不能處理好自己的學習與生活。
不過心理科學發展至今,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孩子在胎兒期就已經能夠感知外部世界,從出生之日起,其感官能力和大腦就迅速地發育成長。因此,重視早期教育的父母們,隻需要準備好供孩子們學習的環境,放心地將幼兒放在這個安全的、可供自由探索的環境中,他就能夠去觀察、去認識事物的特性、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時間與空間關係,等等。
這也需要我們的父母明了,教育本身並不是一種艱苦的負擔。能讓孩子們自由探索、自己去意識、去思考、去表現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個性豐富的人。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也極力地主張對兒童進行“發現式”的教育,他說:“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孩子的,而應當引導孩子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一個真正合格的教育者指點給孩子們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勞動的現成的大廈,而是促使他去砌磚的工作,同他一起來建造大廈,教他建築。”
教育的重心在於人性轉變、性格轉變和整個人的充分發展。——馬斯洛
【學海泛舟】
亞伯拉罕·馬斯洛,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和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和理論家,心理學第三勢力的領導人。曾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美國心理學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