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1)(3 / 3)

所有外在強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對學生精神害處極大;隻有導向教育的自我強迫,才會對教育產生效用。——雅斯貝爾斯

【學海泛舟】

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是存在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大學的觀念》和《什麼是教育》,集中反映了他的存在主義教育思想。

雅斯貝爾斯反對采用強迫的方法使學生學習。他強調說,“所有外在強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對學生精神害處極大。”所以,應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他又指出:“隻有導向教育的自我強迫,才會對教育產生效用。”他批評當時一些學校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認為那樣削弱了學生的“反思能力”和“反複思考的習慣”。在雅斯貝爾斯看來,“真正的教育絕不容許死記硬背”。

在《什麼是教育》這本書裏,雅斯貝爾斯分別分析了兩位教育家,蘇格拉底和孔子。在雅斯貝爾斯看來,其實這兩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方式,是有很多的共同點的。他們與學生之間都是一種平等的關係,都使用“善意的爭辯”,一步一步,循循善誘,使學生獲得“道”,也就是真理。

蘇格拉底式的教育使“雙方均可自由地思索”,在教師與學生的對話與論辯中,學生獲得了強烈的求知欲,也就是對真理不懈探求的動力。《論語》中孔子和學生們的對話,充滿了智者的善良與幽默,他給學生探索的自由,而不是給他們一個標準答案。他常常在問:“爾何如?”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作為一個老師,他真摯,謙虛,講究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因勢利導,注重啟發學生自己的思維。

雅斯貝爾斯所提倡的正是蘇格拉底和孔子式的啟發教育,他說:“所謂教育,不過是人與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誌行為的規範、並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並啟迪其自由的天性。”他也不否認,教育需要權威,“權威就像人們所呼吸的空氣,不可缺少”,但教育的權威不應該是強權,而應當建立在對真理的自由追求之上,因為人的求知欲隻有在自由中才體驗到。

【智慧心語】

早在孔子、蘇格拉底就已提倡的自主自覺式教育,雅斯貝爾斯更以《什麼是教育》來尋找一種最完美的教育模式,可時至今日,我們的學校教育或家庭教育都還在以一種“非教育”的方式進行著,始終不改其濃厚的師徒式教育或經院式教育的味道,澆滅了許多學生的求知熱誠。一切為了考試,一切為了就業,一切從實用出發,等等,成了當前教育的主流。日複一日,教育已難以培養具有科學的思維能力、豐富的精神世界、靈動的想象空間的現代人。學生逐漸地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和獨特的個性,也失去了學習與自我發展的自由。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當你忘記了你在學校所學到的一切知識之後,留下的便是教育。”俄羅斯白銀時代思想家洛紮諾夫曾說:教育應盡可能地保持個性,“因為這是人及其創造中最可珍貴的東西,是其中最美好的東西,哪裏的個性沒有得到保存,受到壓抑或被忽視,哪裏的教育就完全不能實施”,他設身處地從受教育者的角度說:“隻有作為個人,作為這一個人,而‘不是一般的人’,我才能在思想和感情上有所建樹,才能堅持不懈地追求。”這與雅斯貝爾斯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重溫他們的思想,能夠讓我們再次審視現行的“素質教育”。在應試強權的壓製下,很多課程都背離了它應盡的職責。選修課沒能給予學生拓展視野、豐富心靈的可能,而僅僅是空有其表的擺設;研究性課堂最後也隻是學生自習,提前做好家庭作業的一段“自由時間”;社會實踐和動手技能的培養就更提不上教學日程。如果變得日益嚴重的教育本質問題,竟被人們如此地忽略,那麼教育就會變得喪失根本目標而不穩定和支離破碎。它帶給學生的不再是包羅萬象的整體教育,而是混雜的知識。

學習行為的目的不但要把我們帶到某處,而且還應當讓我們日後再繼續前進更為容易。——布魯納

【學海泛舟】

布魯納,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是結構主義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教育著作有:《教育過程》等。

他在《教育過程》中提到:任何學習行為的首要目的,應該超過和不限於它可能帶來的樂趣,而在於它將來為我們服務,“學習不但應該把我們帶往某處,而且還應該讓我們日後再繼續前進時更為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