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的助產術,集中表現在他經常采用的“詰問式”的形式中,以提問的方式揭露對方提出的各種命題或學說中的矛盾,但並不給予正麵的、積極的回答,隻從談話中用剝繭抽絲,目的在於動搖對方的論證基礎,讓對方認識到自己的無知,發現自己的錯誤,建立正確的知識觀念。
蘇格拉底方法包括諷刺(不斷提出問題使對方陷入矛盾之中,並迫使其承認自己的無知)、助產(啟發、引導學生,以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歸納和定義(使學生逐步掌握明確的定義和概念)等步驟。因此,他的教育基本上是在問答與談話中進行,這種問答與談話有幾個特點:第一,談話是借助於問答,以弄清對方的思路,使其自己發現真理。第二,在談話進行中,蘇氏偏重於問,他不輕易回答對方的問題。他隻要求對方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他以謙和的態度發問,由對方回答中而導引出其他問題的資料,直至最後由於不斷的詰問,使青年承認他的無知。在發問的過程中,蘇氏給予學生以最高的智慧。
【智慧心語】
蘇格拉底的教育方法是一種啟發式教育,後來的啟發式教育都難以超越蘇格拉底的“產婆術”。蘇格拉底總是將自己類比為“智慧的產婆”,先是采用“譏諷”的辦法使對方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認識或無知,在啟發對方發現自己認識的混亂,並否定原有認識的基礎上,再引導人們走上正確認識的道路,即“幫助真理出世”。
在色諾芬的《回憶蘇格拉底》一書中,有一段蘇格拉底教育自負青年尤蘇戴莫斯的對話,探討“正義vs.非正義”。
尤蘇戴莫斯想作一名政治家,蘇格拉底便問:“什麼是正義,可否舉出什麼是正義的作為,什麼是非正義的作為?”
尤蘇戴莫斯回答說:“可以。”
蘇格拉底便建議他把正義的作為放在一列,非正義的作為放在另一列。
接下去蘇格拉底問道:“虛偽是人們中間常有的事,是不是?”
尤蘇戴莫斯回答:“當然是。”
“那麼,我們把它放在兩邊的哪一邊呢?”
“顯然應該放在非正義的一邊。”
“人們彼此之間也有欺騙、偷盜、奴役,是不是?”
“肯定有。”尤蘇戴莫斯回答。
“這應該放在兩邊的哪一邊呢?”
“當然是非正義的一邊。”
“如果將軍懲罰了敵人,奴役了敵人,戰爭中偷走了敵人的財物,或作戰時欺騙了敵人,這些行為是否是非正義的呢?”
“當然不是。不過,我起初以為你所問的都是關於我們的朋友。”
“那麼,所有我們放在非正義一邊的事,也都可以放在正義的一邊了?”蘇格拉底問。
“好像是這樣。”
“既然這樣,我們就應該再給它劃個界線:這一類的事,做在敵人身上是正義的,但做在朋友身上,卻是非正義的,對待朋友必須絕對忠誠坦白,你同意嗎?”蘇格拉底問。
“完全同意。”尤蘇戴莫斯回答。
蘇格拉底接下去又問道:“如果一個將領看到他的軍隊士氣消沉,就欺騙他們說,援軍就要來?因此,就製止了士氣的消沉,我們應該把這種欺騙放在兩邊哪一邊呢?”
“我看應該放在正義的一邊。”尤蘇戴莫斯回答。“
“又如,一個人因為朋友意誌沮喪,怕他自殺,把他的劍或其它這一類的東西偷去或拿去。這種行為應該放在哪一邊呢?”
“當然也應該放在正義的一邊。”尤蘇戴莫斯回答。
蘇格拉底又問道:“你是說,就連對於朋友也不是在無論什麼情況下都應該坦率行事的?”
“的確不是。”尤蘇戴莫斯回答,“如果你準許的話,我寧願收回我已經說過的話。”
……
蘇格拉底就是這樣和人們討論各種人生的問題。亞裏士多德給予蘇格拉底以及高的評價,他認為:“有兩樣東西完全可以歸功於蘇格拉底,這就是歸納論證和一般定義。這兩樣都是科學的出發點。”
蘇格拉底的談話式的教學方法,其顯著的特點是引導人們去思索,學會有邏輯地思考問題。他不是將係統的具體的知識直接傳授給受教育者,也不是將現成結論強加於對方,而是通過問答、交流和爭辯的方法來宣傳自己的觀點和主張。這種方法含有歸納的因素,但又不是單純的歸納。它有助於人的積極思維,激發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和求知欲望。
不過,這種問答法需要建立在受教育者能夠進行抽象思維的基礎上,並不完全適合幼年兒童,對大多數少年兒童,還是應該講授係統的文化知識,但可以將問答法配合使用,以幫助少年兒童的思維成長。在信息轟炸的年代,我們愈需要“反詰”的方式來啟發孩子們思考,以幫助他們明辨事理,獲得智慧。孔子有言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其用意也是在告知我們,受到啟發而獲得的知識,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