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費時低效的課堂教學完全不能完成“既傳授知識,又促進發展”的雙重任務,讚科夫所說的“高速度”,就是要求教師講解高效率,學生理解高效率,教學效果高效率。
(三)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要求學生注意的對象是學習過程本身,著眼於學習活動的“內在”機製。具體地說,就是讓學生留心應當怎樣進行學習,就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這條原則給“教師”的工作定下了全新的詮釋,即“教會學生學習”的人。
(四)使全班學生包括“後進生”都得到發展的原則。讚科夫認為後進生成績差的原因有三:(1)“後進生”在感情、意誌、情緒方麵存在問題,都有一種“自我為中心”的傾向,他們的自尊心與自卑心理強烈,背有沉重的心理負擔。(2)“後進生”沒有學習的願望,求知欲較低,有的還對學校,對老師有反感。(3)“後進生”普遍表現出觀察力很薄弱。而我們的教師對待“後進生”的辦法也不夠適當,或是心存討厭,或是逼其補課,或是急於求成。讚科夫創造性地提出了“對於‘後進生’,更加需要在他們的發展上下功夫。”這一思想首先建立在教師對‘後進生’的偏愛上,相信他能發展。其次,我認為要找準發展的“點”,對症下藥。如果他是“自我中心主義者”,那就應在道德品質、意識情緒上引導他發展;如果他“求知欲低”,那就應在引導其認為學習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上下功夫,喚起他學習的願望;如果他“觀察力”薄弱,教師就應利用一切機會引導他觀察,幫助他積累關於事物和現象的表象。第三,這一方法的運用要求老師必須有極強的耐心。總之,采取科學的教學體係和方法才能幫助“後進生”取得發展。
【智慧心語】
培根說:“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如果我們疏於全麵地打理自己的頭腦,就會雜草叢生。所以說,要實現最理想的發展,灌輸式教學是力不從心的。當前的教學要為學生的精神成長提供足夠的“糧食”,不要使它“營養不良”。
讚科夫經長期實驗教學而獲得的經驗,對當代的教師教學同樣有著彌足珍貴的指導意義。他指出,為使教學促進學生最理想的發展,要做到:1.在教學中讓死的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自己的活的體係;2.要有目的地使直接法與間接法互相配合;3.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發展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給學生的個性以合理的表現餘地;4、用啟發式的方法講解基本概念,不要多次簡單重複,要精心選擇、編排練習題;5.不斷地用多方麵的知識豐富學生的智慧,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手腦並用,充實學生的感性認識;6.以明確的學習目的和崇高的理想去鼓舞學生學習,以知識本身吸引學生學習,使學生感到認識新事物的樂趣,體驗克服學習中困難的喜悅,以教師的教學藝術和自身和學習行動去感染,吸引學生學習,而不是以考試,分數等作為督促學生學習的主要用段;7.要注意因材施教,要和學生建立深厚的感情;8.教師要加強自己各方麵的修養,博覽各方麵的知識,使教學富有創造性和藝術性。
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德洛爾等
【學海泛舟】
由法國雅克?德洛爾任主席的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根據現代社會麵對的矛盾和未來教育麵臨的挑戰,經過15名來自各國的權威專家3年多的研究,於1996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一份報告,報告的內容涵蓋了未來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各個方麵,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提出了迎接挑戰的對策,其觀點之新穎、深刻,被專家們稱為是“裏程碑性的教育文獻”,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和關心教育事業的人所不可不讀的經典之作。該報告的核心內容是“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新構想,認為要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教育必須圍繞四種基本學習能力來重新設計、重新組織。這四種學習能力是:
學會認知——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即掌握認知的手段,而不在於知識本身。包括學會學習的能力、掌握認識世界的工具、學會最迅速、最有效地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運用信息的能力、學會廣博與專精相結合,由繁至簡的學習方法。這是終身教育的根本。
學會做事——使學生具有在一定的環境中工作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包括如何對待困難、解決衝突、組織管理和承擔風險等多方麵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