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自然是最好的老師(2)(2 / 3)

在莊子看來,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用處,正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人更是如此,每一個學生都有他的個性和長處,倘若我們按照其個性,把這些長處挖掘出來,那對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都會有著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我們的學生就會萬馬奔騰,我們教育的碩果就會掛滿枝頭,芬芳無限。

【智慧心語】

有人說:老子的“有生於無”完全是一種主觀臆斷,沒有任何意義,幾乎等於一句廢話;莊子的遁世也非正途,他回避了人生意義這一根本命題。從“人生的意義在於做”與“人生的意義在於逃避做”兩個命題出發來看,我們都更偏好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入世思想,也一直在用孔子的“入世哲學”。可隨著經濟社會的高節奏發展,整個社會已處在白熱化的競爭氣氛中,人們心理極度緊張、苦悶、焦慮,不堪忍受現實超負荷的精神壓力而自殺或鋌而走險的事例常有發生。

無論你是要入世還是遁世,沒有一種愉悅、自在的身心狀態,人生就是痛苦不堪、疲累不迭的。莊子的“天人合一”、“養生之道”的“任其自然”思想可以幫助我們擺脫繁瑣的日常生活所帶來的困苦。而且,順應“道”,不僅不會一無是處,還能將內在潛能發揮至完美的境地。一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

庖丁用來解牛的刀雖用了十九年,宰過數千頭牛,但刀口卻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這就是因為“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於宰牛技術的追求。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於牛體的結構還不了解),看見的隻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後,(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現在宰牛的時候,臣下隻是用精神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像感覺器官停止活動了而全憑精神意願在活動。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使刀,都是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

“牛雖多不以傷刃,物雖雜不以累心”,這是老莊哲學的智慧。也告誡我們應從錯綜複雜的人生中找出一個規律來,依從規律行事,就不致使身心受到損害。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有其潛在的“道”,那就是學生個體的身心發展特點,倘若能夠順應這個“道”,因材施教,各盡其才,教育就不再會是傷神惱火的苦差。

孩子就像花蕾一樣,有不同的花期。——貝特西

【學海泛舟】

美國州最高教育長官委員會為表彰優秀教師,每年舉辦一屆“全國年度教師”的評獎盛會,這是美國曆史最悠久、聲望最高的優秀教師評獎活動。2003年4月30日,來自阿拉巴馬州傑斐遜縣利茲小學的教師貝特西?羅傑斯從總統的手中接過了“全國年度教師”的獎杯,成為美國曆史上獲此殊榮的第53位教師。

“薄弱校必須要有經驗豐富、治校有方的校長,和一批願意為困難兒童全身心付出的優秀教師。如果教育工作者和其他公民都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努力,那麼,所有的兒童都將在好學校裏讀書。那裏既是孩子們學習的樂園,也是孩子們的安全港灣。”這是貝特西·羅傑斯在當選美國2003年“全國年度教師”後發出的肺腑之言。

她對於教育對於學生的熱誠在於她能夠以關愛、積極的態度接納每一個學生的全部。她的教育理念就是:“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後開的花,與最早開的花一樣美麗。”

她給教師描述的職責是——為每一個兒童找到掌握必學技能的最好方法和資料,同時幫助他們的社會性發展與情感發展。“如果有其他教師說‘我教了他們,他們就是不會’,我會感到很氣惱。我堅信,教師的職責是找出為什麼‘他們不會’。我盡可能多地使用所需的辦法,確保我的學生‘會了’。在我作為一名教師的成長過程中,我逐漸在努力去證實我在課堂上使用的教學經驗。我不再滿足於‘怎樣做’,我還想知道‘為什麼’。我上的課因考慮到了學生的差異性,使每個孩子都體驗了成功。”

為了拓展自己為每一個孩子提供最佳教學方法和學習資料的能力,羅傑斯不斷學習。在大學畢業後的24年裏,她又拿了3個證書:一個是小學教育碩士學位,一個是小學教育專家證書,一個是教育管理博士學位。這些學習經曆促使她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全新的認識,並獲得了以往不曾具備的領導能力。在2002年,羅傑斯再接再厲,獲得了“全國專業教學標準委員會”的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