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教育沒有情愛,就如無水之池(1)(2 / 2)

“從我經手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無可挑剔的模範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這正是在告知我們的教師家長,模範生固然讓人稱讚,但並不足以否定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身上所獨有的光芒更需要我們的教育者和家長們來發現和欣賞,並為他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的引導。

自尊是每一個孩子生活成功的關鍵。真正關心孩子成長的師長才能嗬護孩子的自尊,保證他們每天在校園裏可以心情愉悅、挺胸闊步。越是那些內心脆弱、沒有突出優點的孩子,老師們越是需要給予敏感的關照,對他們需要特別的耐心與愛心,甚至不要有一句話、一個手勢使得這些兒童感到老師對他的前途不抱希望。當您難以克製自己對於“差生”的不滿情緒時,請您想想陶行知先生的話: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

教育根植於愛。——魯迅

【學海泛舟】

魯迅是國民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他一生立誌改造“國民性”、“啟發民智”。他的這個宏偉誌向,注定他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思想家。1918年,他發表了《狂人日記》,堪稱為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之作,不僅在現代中國文學史都造成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在作品結尾所發出的一聲最為沉痛憤懣的呼喊——“救救孩子”——也開啟了一個有關啟蒙與教育的重大話題。

1919年,正當五四新文化運動處於高潮,魯迅發表了著名的社會評論《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雖然說的是做“父親”的原則,但實際上核心的問題正是教育。在這篇文章中,魯迅明確地提出了一個“幼本位”的主張,即,要把孩子放在“本位”,一切為了孩子,一切從孩子出發。

傳統中國的倫理思想中,父母總認為自己對孩子有養育之“恩”,孝大於天。在魯迅看來,這種思想是愚昧的,家長對孩子的正確態度應該是“愛”,隻有把“有恩”的心態轉變成為“愛”,父母才能以“健全的思想、盡心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來養育子女。因為“有恩”的心態總是將父母與子女放在不平等的位置,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深深的內疚感,從而磨滅孩子生而具有的“好奇心”與“自由精神”。與之對立的是,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是出於全身心的愛,甚至就能放下長輩的架子,在需要的時候做出退步,“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孩子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這就是他在那個時代提出來的全新的育人理念。

此外,魯迅還針對中國長時期強調的“師道尊嚴”提出,師生之間也應該建立“平等關係”,要求老師對學生應該“和藹若朋友”。他說:“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魯迅曾為當時所謂的“教育”憂心感喟,他說:“我們是忘卻了自己曾為孩子的時候的情形了,將他們看作一個蠢才,什麼都不放在眼裏。”

之後不久,魯迅在北京師範大做了一次題為《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講。表麵看,他談論的是文藝問題,是“天才”的期待與培養問題,而事實上,仍是青少年教育問題。

魯迅演講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那些培育“天才”的父母教師們克盡其力、堅苦卓絕地做好培育、愛護“天才”的工作。他的基本觀點是:沒有好的泥土,不可能培育出好的花朵。父母老師們要為年輕一代的成長提供肥沃的、適宜成長的土壤。

這好的“泥土”究竟該怎樣的呢?他認為,至為重要的便是要愛護青少年,不要怕他們幼稚,不要責怪他們無知,更不要動輒打擊以至扼殺他們。“幼稚,尤其沒有什麼可羞,幼稚是會生長,會成熟的,隻不要衰老,腐敗,就好。倘說待到純熟了才可以動手,即便是村婦也不至於這樣蠢。她的孩子學走路,即使跌倒了,她決不至於叫孩子從此躺在床上,待到學會了走法再下地麵來的。”正是因為幼稚,才更需要成人的愛護與教導。

【智慧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