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佛是平常心。
這裏所說的“平常心”,就可以理解成對待得失的心態。佛之所以成佛,是因為佛看破。所謂“看破”,就是平常心,得與失對佛來說都是一樣,因為心態決定了得失的性質。
戰國時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養了許多馬,一天,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到這事,都來安慰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準還會帶來福氣。”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裏覺得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過了沒幾天,丟的馬不僅自動回家,還帶回一匹駿馬。
鄰居聽說馬自己回來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預見,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老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
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倒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會惹出什麼麻煩來。”
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裏明明高興,有意不說出來。但塞翁不以為然,因為看待得失的心態與他人不同。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彪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遊,甚是得意。
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又感歎塞翁所說那番道理,紛紛到家中來慰問。
塞翁說:“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應征入伍,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戰。靠近邊境一帶的青年大部分都戰死在沙場,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所以,唯有塞翁的兒子幸運地保全了性命。
在“塞翁失馬”這個故事裏,塞翁經曆了兩次失去、兩次得到,每一次的得失中,在一定的條件下,得到可以轉化為失去,失去也可變化成得到。我們應該像塞翁那樣,在得到時不狂妄,在失去時不絕望,能以塞翁那般的平常心態去麵對,這就是很難得的。
生活即是如此,很多時候,我們無法預測將來會發生什麼,也根本無力去改變生活的軌跡。我們要善於用冷靜的頭腦、平常的心態、辯證的眼光看待得與失。對於得到,我們需要有淡泊的智慧;對於失去,更要有淡泊的心態。
有一天,一個僧人在趕路,前麵有一個挑著籮筐的老大爺,老大爺的籮筐裏放的是準備挑去集市去賣的各種瓷杯子、瓷盤子、瓷碗。
由於山間小路不平,老大爺的籮筐裏抖落下一個相當好看的瓷杯子,砰的一聲掉在地上摔得粉碎。僧人想,老大爺的瓷器還沒趕到集市賣出一件,就摔碎了一個,這下老大爺可要心疼壞了吧。可僧人沒想到的是,老大爺繼續趕路,連回頭看一眼也沒有。
僧人十分不解,心想可能是老大爺沒看到,便追上前去,“老大爺,你的瓷杯子摔碎了一個,難道你不知道嗎?”
老大爺聽了,一邊走一邊說:“我當然知道了。”
僧人更不解了,繼續道:“既然知道摔碎了一個瓷器,為什麼你都不回頭看一眼呢?”
老大爺聽了,反問道:“難道我回頭看一眼它,它就能恢複原狀嗎?既然那個瓷器已經碎了,我還要停下來惋惜,搞不好會耽誤趕集,這樣豈不是更不值當?”
僧人聽罷,豁然開朗。
故事裏的教育禪
老大爺對待瓷杯子失去的心態是非常明智的,有些失去是在所難免並且無可挽回的,對於已經成為既定事實的失去,我們何不像老大爺那樣,瀟灑地任它消失。我們大可不必讓最寶貴的時間浪費在回頭留戀上。也許,正是你回頭留戀,讓你錯過了前方更精彩的風景,這樣不僅不能改變已失去的事情,還會蒙蔽了你發現前方的眼睛。
就像老大爺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市集一樣,你心中的態度就是你的目的地,對於得失,了然於心,不被外相所迷惑,以一顆平常心應對,方能處變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