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讓比你聰明的人為你賺錢——管人用人需要遵守的管理思維(5)(2 / 3)

之後,又有兩個饑餓的人前去尋找幫助,他們同樣得到了長者恩賜的一根漁竿和一簍魚。但這兩個人並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大海。這兩個人每次隻煮一條魚,他們經曆長途跋涉來到海邊,開始了捕魚為生的生活。幾年後,他們蓋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我們傳統的管理理論中,對合作研究得並不多,最直觀的反映就是,目前的大多數管理製度和行業都是致力於減少人力的無謂消耗,而非利用組織提高人的效能。換言之,不妨說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讓每個人做到最好,而是避免內耗過多。

可以想一想,一個足球隊在進行人員搭配與選擇的時候,同一位置上會選擇不同技術特點的球員進行搭配。例如前鋒的組合,可以有“快-高”組合,可以有“速度-技術”組合等。教練可能會為每個角色配備一個替補隊員,但是一般不會讓具有相同技術特點的球員同時上場。如果希望自己可以很好地融入團隊,並且在團隊中占有相應的位置,就一定要清楚自己可能的角色是什麼。

法國農業工程師林格曼曾經設計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拉繩實驗:把被試者分成一人組、二人組、三人組和八人組,要求各組用盡全力拉繩,同時用靈敏的測力器分別測量其拉力,結果,二人組的拉力隻是單獨拉繩時二人拉力總和的95%;三人組的拉力隻是單獨拉繩時三人拉力總和的85%;而八人組的拉力則降到單獨拉繩時八人拉力總和的49%。這個結果對於如何挖掘人的潛力,搞好人力資源管理,很有研究的價值。“拉繩實驗”中出現1+1<2的情況,明擺著是有人沒有竭全力使真勁兒,而是“拉鬆套”、“拉偏套”,打馬虎眼。這說明人有與生俱來的惰性,單槍匹馬地獨立操作,就竭盡全力,到了一個集體,則把責任悄然分解、擴散到其他人身上。

社會心理學家拉坦經深入研究認為,這是集體工作時存在的一個普遍特征,並概括為“社會浪費”。其實,這就跟咱們常說的“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差不多,老百姓把這種現象叫作“雞多不下蛋,人多胡搗亂”。看來,諸如“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好辦事”、“人多力量大”一類說法也有例外。在人力資源管理中如果忽視這種“例外”,必然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

拉繩實驗中出現“1+1小於2”的情況說明:有人偷懶!而且越多人在一起幹活,偷懶的現象越嚴重!這一定律告訴我們:人與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簡單相加,而要複雜和微妙得多。

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多少有點類似於“三個和尚”的故事。因為人不是靜止的動物,而更像方向各異的能量,相互推動時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觸時則一事無成。

一個單位、一個企業效益不好,不在其他方麵找原因,而是簡單地歸罪於“和尚”多了,於是減員下崗。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如果不提高團隊整體的效率,其實企業的人員減了卻並沒有增效,“和尚”少了,還是沒水吃。

人與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簡單相加,而是要複雜和微妙得多。在人與人的合作中,假定每個人的能力都為1,那麼10個人的合作結果就有時比10大得多,有時甚至比1還要小。

現在國內有很多小公司,每到歲末年初時就會有人員“大換血”,企業裏每年一度的“年終獎一拿,立馬走人”的現象屢屢上演,雖然這對很多公司來說,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不正常的是,一些人員的流動是因所處企業的內耗過於嚴重造成的。一些跳槽人士說,由於所處的企業內耗太大,做事情很難,大部分精力要去應付內耗。

所謂內耗,它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一種普遍屬性,是指事物或係統內部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作用相互幹擾、相互衝突、相互抑製,從而使各種有用能量產生相互削弱和相互抵消的現象。企業的內耗是一件剪不斷、理還亂的事情,嚴重時,企業就像一個病人,良藥難治。著名的聯想集團也曾陷入一場“內耗”之中,聯想前任總工倪光南與董事長柳傳誌之間的分歧很大,最後鬧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當聯想通過新聞發布會的形式,把企業長達5年的“內耗”公之於眾,在業內外引起很大的反響。內耗給柳傳誌、倪光南個人以及聯想企業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經曆了陣痛的聯想吸取了這一教訓,努力避免重蹈覆轍,企業才得以輕裝前行。

21世紀是一個合作的時代,值得慶幸的是,那些聰明的富有者已經認識到真誠合作的重要性,正在努力學習合作,有效避免內耗,以提高效率,獲得更多的財富。

(十三)酒與汙水思維:及時擺脫害群之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