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在推薦這五個人時,是拿什麼來說服齊桓公的呢?
管仲說,“行為合乎規範”、“進退合乎禮節”、“言辭剛柔相濟”,“吾不如隰朋”。請任命他為大司行,讓他做外交部長,負責和各國之間的交往,負責外交。
開荒地,建城池,種糧食,管行政,我不如寧戚。所以請任命寧戚做大司田,掌管農業,做農業部長。
讓軍隊進退有節,將士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城父。所以請任命他做大司馬,是國防部長。
斷案合理公道,不殺無辜,不罰無罪,我不如賓胥無。請任命他為大司理,掌管法律、司法、刑律,是司法部長。
敢於犯顏直諫,不避死亡,不圖富貴,我不如東郭牙。所以請任命他為大諫臣,主管監察諫議這方麵的事情,是監察部長或者是紀委書記這樣的角色。
他用了五個“吾不如”。這就是宰相之才。誰該幹什麼工作,他都了然於胸。一旦要用的時候,就讓他們各得其所,各盡其才。
推薦這五個人後,他還說了一句話,如果要管理好齊國,想富國強兵,用這五個人夠了。但是如果要成就霸王之業,那則非我管仲不可。幾個“吾不如”隻是說他們各自的特點,但沒有否定自己,非常自信。齊桓公聽從了管仲的建議,任命了這些人,讓這五個人各司其職,並且拜管仲做宰相,這就組成了強有力的內閣。
管仲治理齊國四十多年,實行一係列改革內政外交的重大措施,使齊國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麵都取得了優勢。
管仲既是學識淵博的思想家,又是政績斐然的政治家。即使在今天,管仲的思想遺產也仍有深遠的意義。
對個人而言,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期待著不停地升職,但不要將往上爬作為自己的唯一動力。與其在一個無法完全勝任的崗位勉力支撐、無所適從,還不如找一個自己能遊刃有餘的崗位好好發揮自己的專長。
彼得原理道破了所有階層製度之謎。盡管我們必須重視管理人員成長的可能性並通過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等手段來激發他們的潛能,但彼得原理告誡我們:不要輕易地進行選拔和提拔。解決選拔和提拔等問題最主要有三個措施:
第一,提升的標準更需要重視潛力而不僅僅是績效。應當以能否勝任未來的崗位為標準,而非僅僅在現在崗位上是否出色。
第二,能上能下決不能隻是一句空話,要在企業中真正形成這樣的良性機製。一個不勝任經理的人,也許是一個很好的主管,隻有通過這種機製找到每個人最勝任的角色,挖掘出每個人的最大潛力,企業才能“人盡其才”。
第三,為了慎重地考察一個人能否勝任更高的職位,最好采用臨時性和非正式性“提拔”的方法來觀察他的能力和表現,以盡量避免降職所帶來的負麵影響。
孔子外出旅行,他們的一匹馬跑進一戶農民的田地裏吃了人家的莊稼。農民很生氣,把馬扣下不還,孔子等人無法前行了。
讓誰去與農民交涉呢?孔子想到馬夫去最合適,但是如果先派馬夫去,以能言善辯著稱的子貢肯定不服氣,於是就派子貢去了。子貢對農民解釋了半天,說了不少“對不起”“很抱歉”之類的話,甚至表示願意給農民一定的補償,可是農民就是不買賬。子貢悻悻而歸,還對孔子說:“那個農民太刁鑽,太難纏。”孔子對子貢說道:“一個人聽不進去另一個人的解說,就如同讓野獸去享受豐盛的祭品,讓飛鳥去欣賞高妙的音樂。你們倆文化差別太大,感情合不到一塊,怎麼能不碰釘子呢?”於是派馬夫去處理這樁事。
馬夫見到農民,說:“你老哥不是在東海邊種地,咱們也不是在西海邊旅行,這馬哪能不啃你的莊稼呢?我們的馬吃了你的莊稼,是咱跟你老哥有緣分哪!”農民聽了這話,立即眉開眼笑,不僅把馬還給了馬夫,還送出他老遠,兩人說東道西,好不熱乎。
企業中排除少數天才的存在,可以認為同一級別的員工在能力和經驗上相差無幾,晉升實際上是矮子裏麵拔將軍。凡一切層級製度組織,如商業、工業、政治、行政等各界,都受彼得原理控製。
(十一)丘吉爾思維:對自己永存信念
人生的旅途,就是充滿了各種成敗的過程。成功了,我們會沾沾自喜,對自己又增添了一份自信,失敗了,我們有時就會垂頭喪氣,甚至從此一蹶不振,任這一時的失敗把我們打擊得失去希望。但其實,冷靜下來想想,人生有得有失,勝敗乃兵家常事,僅因一時的失敗,就否決了自己的未來,是很不明智的。我們應該始終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將會在不遠的將來迎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