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七成富豪都曾是窮小子——身處困境更要擁有的樂觀思維(2)(2 / 3)

高斯的成功的例子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提示:有些事情在我們不清楚困難時,我們心裏反而沒有壓力,做的時候能夠順著清晰的思路走;而一旦有人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很大的困難時,我們往往先在心理上給自己一個暗示,這是個大困難,我不可能做出來,我也可以不做出來,或者是我應該花費很多時間才能完成。接到這樣的信息之後,我們就會真的做成自己想的那樣,這種暗示往往嚴重阻礙了我們的發展。所以千萬不要給自己套上枷鎖,要激發自己的鬥誌。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的春天,霍去病被任命為驃騎將軍,獨自率領精兵一萬出征匈奴。這就是河西大戰。19歲的統帥霍去病不負眾望,在千裏大漠中閃電奔襲,打了一場漂亮的大迂回戰。六天中他轉戰匈奴五部落,一路猛進,並在皋蘭山與匈奴盧侯王、折蘭王打了一場硬碰硬的生死戰。在此戰中,霍去病慘勝,一萬精兵僅餘三千人。匈奴更是損失慘重——盧侯王和折蘭王都戰死,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被俘虜,斬敵8960人,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漢軍的戰利品。在這一場血與火的對戰之後,漢王朝中再也沒有人質疑少年霍去病的統軍能力,他成為漢軍中的一代軍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為了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漢武帝發起了規模空前的“漠北大戰”。這時的霍去病,已經毫無爭議地成為了漢軍的王牌。漢武帝對霍去病的能力無比信任,在這場戰爭的事前策劃中,原本安排了霍去病打單於,結果由於情報錯誤,這個對局變成了衛青的,霍去病沒能遇上他最渴望的對手,而是碰上了左賢王部。然而這場大戰完全可以算是霍去病的巔峰之作。在深入漠北尋找匈奴主力的過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襲兩千多裏,以15000人的損失數量,殲敵7萬多人,俘虜匈奴王爺3人,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83人。大約是渴望碰上匈奴單於,霍去病一路追殺,來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帶。就在這裏,霍去病暫作停頓,率大軍進行了祭天地的典禮——祭天封禮於狼居胥山舉行,祭地禪禮於姑衍山舉行。這是一個儀式,也是一種決心。之後,霍去病繼續率軍深入追擊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方才回兵。從長安出發,一直奔襲至貝加爾湖,在一個幾乎完全陌生的環境裏沿路大勝,這是怎樣的成就!經此一役,“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從此成為中國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終生奮鬥的夢想。而這一年的霍去病,年僅22歲。

李陽是瘋狂英語的創始人,李陽的英語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喊出來的。

李陽讀大學的時候,英語成績一塌糊塗,尤其是聽力和口語更差。有一次,李陽被老師叫起來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李陽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可是卻說不出來。於是他用中文說:“我可以寫在紙上再給你看嗎?”同學們都哄堂大笑。英語課上說中文是對老師很不禮貌的行為。老師生氣地說:“這麼簡單的句子都說不出來,你還是大學生嗎?”接著老師又轉過身去對同學們說:“如果你們不好好學習口語就像李陽這樣。”

“就像李陽這樣”,這句話深深地傷害了他。從那時起,他就下定決心,非要把口語練好不可!

於是,他想到了一個法子,每天早晨都堅持到學校後麵的小山上去練習口語。他練習的時候,不是說,而是大聲地喊出來,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他的嘴裏竟然含著石頭。李陽是這樣認為的,口語不好,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膽子小,不敢說;二是發音不準,說出來別人也聽不清楚。喊英語,能練膽子;含石子,能練發音。就這樣,李陽堅持不懈地練他的口語,風雨無阻。遇見熟人,也不怕別人恥笑,即使別人罵他是瘋子,他也不在乎。他認定了要這樣做。他有必勝的信心。

奇跡出現了,三個月後,李陽不僅能流利地回答出英語老師的問題,甚至還為老師糾正了部分錯誤的發音。

人生的道路上,想成功,就要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就要敢於挑戰,就要敢於麵對身邊的每一件事,懷著必勝的信念,哪怕前麵困難重重,我們也應該持之以恒,頑強拚搏。如果不去挑戰,雖然避免了失敗,但也失去了成功的機會。跌倒一千次,第一千零一次仍能微笑站起來的人,生活永遠難不倒他。也許奔流卻掀不起波浪,也許攀援卻達不到頂峰,但我們毫無怨言,因為挑戰過,人生無悔。

聰明的富人懂得即使是失敗了,也沒有什麼好遺憾的,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從頭再來。聰明的富人懂得挑戰是一種追求,一種信念,一種無畏,一種越過冷漠荒原後,看到生命綠洲的快樂。聰明的富人認為任何一條路都是一個機會;因為挑戰的存在,潛能會被無限的激發,最終會驚喜地發現財富離自己原來這樣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