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好人脈就是你的財脈——圓通關係不可缺少的交際思維(1)(2 / 3)

富有的人都會有一個聰明的思維理念:“吃虧是福”。他們懂得:所謂的吃虧,不等於絕對長久性的處於下風,眼前的小虧,是不怕吃的,暫時的小便宜,應該盡量避免去占,有遠大的目光,才能有豐碩的收獲。

有人說“吃虧是福”。這體現了福禍相依的生活辯證法,可說是一種深刻的人生哲學。

“吃虧是福”的奧妙是讓著別人,不堅持與人爭強鬥勝。這需要容忍,需要裝糊塗。既然明白了上述道理,就得把錢財視為身外之物,不要過分計較,患得患失。我們信奉“吃虧是福”的話,不僅心胸變得寬闊,更加樂觀積極,從長遠來看,樂於吃虧,也能得到更多人的真心幫助,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做人如此,做事更是這樣。

戰國時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養了許多馬,一天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到這事,都來安慰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卻笑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準還會帶來福氣。”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裏覺得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過了沒幾天,丟了的馬不僅自己回家,還帶回一匹駿馬。

鄰居聽說馬自己回來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預見,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老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

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倒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惹出什麼麻煩來。”

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裏明明高興,有意不說出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剽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著這匹馬出遊,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來慰問。

塞翁說:“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都要應征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大都戰死了,而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鄭板橋說:“為人處,即是為己處。”這句話的意思是,替別人打算,就等於是為自己打算。這與今天所謂“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句話有著同樣的道理。如果大家都能有吃虧的精神,那麼這個世界豈不是會好得多了?還會存在那麼多的戰爭、殺戮、坑蒙拐騙以及種種罪惡和不道德行為嗎?所謂的“吃虧是福”,就是要我們不妨裝裝糊塗,否則,怎麼會吃虧?又怎麼能由吃虧而得福呢?

這麼看來,吃虧就不僅僅是個人的福分,更是人類的福分了。當然,這並不是說,人立身行事,或在一切商業、政治、外交的行為中,都要講究吃虧。吃虧隻是人生的一個謀略,是“拋芝麻而撿西瓜”或“小不忍則亂大謀”的方法與手段。

楊士奇是明朝時曆任五代王朝的大臣。他為人謙恭禮讓,以正理待人,從不存有偏見,受到曆代君臣的稱讚。自明惠帝以後多年,楊士奇曾擔任少傅、大學士,他在政治、經濟上的待遇都已是很可觀了。明仁宗即位之後,讓他兼任禮部尚書,不久又改兼兵部尚書。對此,楊士奇心中很是不安。向仁宗皇帝要求辭謝,他說:“我現任少傅、大學士等職務,再任尚書一職,確實有些名不副實,更怕群臣要背後指責。”仁宗皇帝勸解說:“黃淮、金幼孜等人都是身兼三職,並未受人指責。別人是不會指責你的,你就不要推辭了!”楊士奇見君命難違,不能再推,就誠心實意地請求辭掉兵部尚書的俸薪。他認為,兵部尚書的職務可以擔任,工作也可以做,但豐厚俸薪不能再接受。仁宗皇帝說:“你在朝廷任職20餘年,我因此特地要獎賞你才給予你這種經濟待遇的,你就不必推了。”“尚書每日的俸祿可供養60名壯士,我現在已經獲得兩份俸薪,已覺過分了,怎麼能再加呢?”楊士奇再三解釋說。這時,身旁的另一名大臣順勢插話勸解說:“你應該辭掉大學士那份最低的俸薪嘛。”楊士奇說:“我有心辭掉俸祿,就應該挑最豐厚的相辭,何必圖虛名呢?”仁宗皇帝見他態度這樣堅決,又確實出於真心,終於答應了他的請求。

楊士奇能夠主動讓出自己的俸祿,難能可貴,也正因為他主動讓利,才使皇帝覺得他忠誠可靠,一心為國,不謀私利,是靠得住的大臣。這也是他能夠在鉤心鬥角的朝廷之中安然度過五代王朝的根本原因,哪一個做皇帝的不想用一個可靠的臣子呢?生活中也是一樣,誰不想找幾個可靠的人做合作夥伴和下屬呢。

從客觀的角度來說,一個人隻要肯吃小虧、敢於吃小虧,不事事占便宜、討好處,日後就必有大“便宜”可得,也必修成“正果”。因此,要想“占大便宜”,必須能夠吃小虧,敢於吃小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