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萬貫家產,始於點滴積累——勤勉工作要學會的做事思維(4)(1 / 3)

一位旅行家開始了她的快樂而富有刺激的藏北之行,夜晚降臨,寒風呼嘯,她叩開了一個低矮小屋的門。這是一個貧窮農婦的家,屋子空蕩蕩的,什麼都沒有。清貧的景象不禁讓旅行家想起了自己那遙遠的條件優越、溫暖而又舒適的家。她的眼裏禁不住閃出同情和憐憫來,“可憐的人!但願我能幫助你!”農婦聽了,快樂的臉龐並沒有改變,她心疼起這位旅行家,拉起她的手連聲說:“可憐的!可憐的!一個女人要到處奔波,風霜雨雪的,真可憐!”

這兩個故事蘊涵的意思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國王以為乞丐可憐,於是想要同情幫助乞丐,可是乞丐出乎意料地說不要擋住陽光,一點沒有覺得自己的形象卑微,一點沒有覺得自己痛苦,不快樂,反倒是幸福地曬著太陽;女旅行家原本以為一貧如洗的農婦是多麼的可憐,可是農婦一點也沒有覺得自己的生活有什麼不滿意,覺得這麼安穩的守著一個家,是一種踏實,是一種幸福,一點沒有覺得自己貧寒。在婦人眼裏,可憐的人是那個在外奔波的旅人。可見世界上其實是沒有可憐的人,因為不可能有一個世界通用的可憐的標準。怎麼看待生活的色彩,就看我們心的眼睛是從哪個麵去看的,看的側重點是什麼。

世上的事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就會得出不同的結果。關鍵在於我們怎麼看待自己的生活。不管他人與自己的意見是否相異,每個角度的意見都值得去采納。有智慧的富人,不會和用不同角度觀察世界的人爭吵。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如果想要認識一個立體幾何體,僅僅有正視圖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由多個角度得到的視圖組合才能準確說出這個幾何體的形狀。有時候,看的角度不同,會得到截然不同甚至看似矛盾的結果。但是,它們是可以統一的,那就是將它們放在一個更高更大的環境中。

英國一家公司招聘員工時,出了這樣一個考題: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你開著一輛隻能載一位乘客的汽車,路過一個車站。那裏有3個人在等車,一位是醫生,一位是你思慕的年輕姑娘,一位是得急病的老婦人。老婦人如果不能及時送到醫院,就會死去,但是,如果你去了醫院,你將失去年輕的姑娘(這裏假設這是一個絕佳的、最後的機會),你該怎麼做?

隻有一輛車,隻能帶一位,老婦人病急,心上人僅剩的表白機會,情況錯綜複雜,事態危急緊張。在複雜的現象麵前,如何看待問題?從哪個角度著手解決?這些看似簡單,實質上無不考驗著一名員工的品質。

200個應聘者大多數抓耳撓腮,沒有答案。最後,有一位應聘者提出了他的解決辦法:讓醫生開車送老婦人去醫院,自己留下來陪年輕的姑娘!

再如,中國有許多俗語似乎相互矛盾,其實不然。如當一個人遇難時,有“英雄不吃眼前虧”和“士可殺不可辱”之說,一個強調變通,一個強調堅持。哪一種才正確呢?其實,從各自的角度講,它們都有可取之處,但又有各自的局限性。過分的變通會導致人格上的左右搖擺,而過分的堅持又會導致不必要的犧牲。所以就要學會審時度勢,從多個角度看問題,現實也是如此。當然,這並不是牆頭草的表現,因為從另一個角度看,有時改變是一種更高的堅持。

事物總是客觀存在的,它不僅有兩麵性、三麵性,而且是多麵的,不規則的、而我們卻常常過於主觀地單從一個角度去看待它,從而不了解它的真麵目,犯下了不少錯誤。

我們不僅要學會從多個角度看問題,還要學會抓住一個最符合你要求的、最能一針見血的角度去進行辯證的思維,從而拿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所以,我們應學會從多個角度去看問題。每當出現一個問題,總會受到很多觀點的衝擊,多個角度看問題就是一些觀點碰撞的結果。

就像做數學題,方法有許多,但如果你能從最能反映問題本質的角度入手,必能撥雲見日,切中要害。富人們總是能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反之,平庸的人卻往往目光局限短淺,隻看到事物的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