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萬貫家產,始於點滴積累——勤勉工作要學會的做事思維(3)(3 / 3)

心理學者海斯洛做過這樣的實驗:將被試者分為兩組,分別向每組介紹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對甲組先介紹這個人的外貌特點,然後介紹性格特征;對乙組則相反。然後考察這兩組被試者留下的印象,考核的結果證實了近因效應的結論。

海斯洛把上述實驗方式加以改變,在向兩組被試者介紹完第一部分後,插入其他作業,如聽曆史故事、做一些數字演算、唱流行歌曲,之後再介紹第二部分。實驗結果表明,兩個組的被試者,都對第二部分的材料留下了深刻印象,近因效應明顯。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與人交往的初期,首因效應的影響很大;而在交往的後期,就是在彼此已經相當熟悉時期,近因效應的影響也同樣不小。現實生活中,近因效應引發的心理現象十分普遍。

研究發現,近因效應一般不如首因效應明顯和普遍。在印象形成過程中,當原來的印象已經淡忘,不斷有足夠引人注意的新信息出現時,新近獲得的信息的作用力就會較大,容易引發近因效應。

朋友之間的近因效應有正性與負性之分。負性近因效應大多產生於交往中遇到與願望相違背的情形,因為願望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誤解時,其情緒多為激情之中。在激情狀態下,人們對自己行為的控製能力,和對周圍事物的理解能力,都會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這時,容易說話出錯,甚至說過了頭;容易做出錯事,產生不良後果。因此,朋友之間提倡忍讓,防止矛盾激化。待心平氣和時,彼此再理論清楚,明辨是非。

在人與人的語言交往過程中,最後一句話往往決定了整句話的調子。例如,一位畢業班的教師向準備迎接高考的考生說:“隨便考上一個學校,該沒有什麼問題吧?雖然錄取率那麼低。”或者說:“雖然錄取率那麼低,總能考上一個學校吧?”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但給考生的感覺會有什麼區別呢?

仔細感受一下這兩句話,你會發現,前者給學生留下了悲觀的印象,後者則相反,給考生們一種樂觀的感覺。有時說話者盡管有心講出令人感到痛快的話,如果最後一句話是悲觀的語調,整句話就會呈現出悲觀的氣氛。語句排列的順序不同,給人的印象就完全不同。

近因效應的功能明確告訴我們要有一個靈活的近因思維。從近因效應的規律可以看出,在總體印象形成過程中,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力更大。比如在說話時可以在怒責之後莫忘安慰,也就是說,在狠話後麵加上溫婉的“後綴”。在批評別人過程中,難免有些情緒化,甚至語言有些過激,但隻要結束語妥帖,安慰幾句,就能給對方一個好的印象。例如:

“……也許,我的話講得過重了一點,相信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

“……很抱歉,剛才我的情緒太激動了,希望你能好好加油。”

用這樣的話作結束語,對方就會有受勉勵之感,認為前麵的一番批評雖然嚴厲了一點,但都是為著我好的。

相反:

“聽懂了沒有?”

“聽不聽由你,到時候你就知道什麼叫吃苦頭了!”

“如果再犯,我決不會饒你!”

如果用這樣一些威脅性甚至窮凶極惡、命令式的結束語,隻能給對方留下一個可惡的印象。

個性特點也會影響近因效應或首因效應的發生。一般情況下,那些心理上開放、靈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應的影響;而那些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穩定傾向的人,就比較容易受首因效應的影響。聰明的富人往往會在心理上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用正麵的近因效應來影響他的員工。

(九)辯證思維:客觀係統地看問題

辯證思維,就是要求客觀、係統、整體地看問題,而不是把一個問題靜止化、孤立化,那樣必定會產生不全麵的觀點和結果,那麼,問題和矛盾就必定得不到解決。

同樣一個人,有的人在乎外貌,有的人崇拜智慧,有的人仰慕人格,有的人景仰能力,對於相同的事物也一樣,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感悟。同樣一本書讀完,在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種觀點。就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是晨露,同樣是曇花,同樣是流星,同樣是煙花,在有些人眼裏是短暫的永恒,是人生最絢麗的定點,是最美麗的凝固,可是在有些人眼裏卻是美的太短暫的哀歎,是美還沒有來得及觸摸就消失的悵然。

從前有個國王看見一個躺在馬路上的乞丐,這國王一時惻隱心起,問那乞丐:“你需要我的幫助嗎?”那衣衫襤鏤、蓬頭垢麵的乞丐望了望國王,說:“需要,那就是請站到一邊去,別擋住我的陽光。”這個乞丐就是哲學家蘇格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