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知足長樂——由愚化智大智若愚(3 / 3)

爸爸說:“從今以後,如果你一天都沒有發脾氣,就可以在這天拔掉一根釘子。”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最後,釘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帶他來到籬笆邊上,對他說:“兒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籬笆上的釘子洞,這些洞永遠也不可能恢複了。就像你和一個人吵架,說了些難聽的話,你就在他心裏留下了一個傷口,像這個釘子洞一樣。插一把刀子在一個人的身體裏,再拔出來,傷口就難以愈合了。無論你怎麼道歉,傷口總是在那兒。要知道,身體上的傷口和心靈上的傷口一樣都難以恢複。你的朋友是你寶貴的財產,他們讓你開懷,讓你更勇敢。他們總是隨時傾聽你的憂傷。你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會支持你,向你敞開心扉。”

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不會控製自己的情緒。

有一位男同誌早上上班時,不小心出租車把水濺濕了他的鞋麵,他就把問候同事的事拋之腦後,甚至是同事打了招呼他也愛理不理的;晚上下班時,他和朋友到酒吧暢飲了一番,回到家,妻子問去那裏了,那感覺就好像是妻子在責問自己是不是出去鬼混了一般,心裏堵了塊石頭,三五天平靜不下來。

這是因為我們的控製能力太差的緣故,怎樣才能很好地控製情緒呢?

下麵介紹幾種比較實用的情緒控製法:

(1)轉移法

在生氣的時候,可以聽自己喜歡聽的歌,看自己喜歡看的書,來分散自己的心理情緒。但一定是不能帶有悲觀情緒的,以免給自己的情緒再劃上一道傷痕。最好是樂觀向上,積極而富有動力的。

(2)自我安慰

在情緒得不到很好的控製的時候,我們得學會自我安慰。不斷對自己說“這不算什麼”“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平靜,一定要平靜”“我很平靜”等等,用心理暗示法平靜自己。

(3)宣泄法

找個可以信懶的人傾訴,或者是找個空闊而無人的地方大哭一場。當然還可以像寓言中的狐狸一樣,不能吃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甚至可以大罵一頓,這種既可以發泄自己又不傷害別人的“酸葡萄心理”是很實用的。

(4)提高修養

一個人的胸襟來自於自身的修養,而修養又來自於知識。隻有提高自己的修養,對事物的看法也就不再那麼的狹隘,思想的伸展也就有了廣闊的空間。不但對挫折不加計較,甚至會越挫越勇,愛上了這令人心身具痛的挫折。

做一個寬容的人

生活中,不要總想著事事爭強,處處占上風,這樣的心態隻會害了你,因為隻知道占便宜的人就是最容易吃虧的人。

公交車上總是會有那麼多人,從來就沒有空的時候。這日莎燕下班回家,在公司門前的那個站牌等公車。千等萬等,終於來了一趟。

哇噻!公車裏好多的人,黑壓壓的隻能看見一堆腦袋。

莎燕努力地向上擠,終於擠上了車。但擠車時一不小心,踩了旁邊的胖大嫂一腳。胖大嫂的大嗓門叫開了:“踩什麼踩,你瞎了眼了?”莎燕原本還想道歉,但一聽這話,麵子上掛不住了,“就踩你了,怎麼著?”

於是,兩個女人的好戲開演了。雙方互相謾罵,惡語相加。隨著火力的升級,兩人竟然動起了手,胖大嫂先給了莎燕一下,莎燕也立即以牙還牙,兩手都上去了,在胖大嫂臉上亂抓一通。還是邊上的人好心,才把兩人拉開了。莎燕的指甲長,抓破了胖大嫂的臉,而她卻沒怎麼受傷。想到這裏,莎燕不禁得意起來。

終於回到了家,一進家門莎燕便向老公倒起了苦水。不過她倒認為自己沒吃虧,反倒把那惡婦抓破了臉,講到這裏一臉的燦爛,這時老公看了她一眼,驚奇地問道,你右耳朵上的那個金耳墜呢?莎燕一摸耳朵,耳墜早已不見了……

我們經常以為“以牙還牙”就是讓自己不吃虧的最大原則,總以為別人占自己一分便宜,自己就要想盡辦法占三分回來,否則自己就是吃了大虧,但是事實真的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單純嗎?

其實不然,因為,當你得意洋洋地以為自己什麼虧都沒吃到,實際上,可能反而是吃了大大的虧。

別人無意中踩了你一腳,實屬無心無意之舉,何必吹胡子瞪眼,弄得不歡而散?況且,局麵越是混亂就越容易出意外。與其給人以可乘之機,倒不如心平氣和相互道一聲“對不起”,不就什麼事都解決了嗎!

有一位先生到一家保齡球館打保齡球。

相鄰球道一位小姐提起一個10磅球,碎跑幾步,朝球瓶奮力擲去,哪知道她那無縛雞之力的纖纖玉指沒把球抓穩,球不朝目標飛去,卻聽“哎喲”一聲尖叫,球重重地砸在了旁邊一位先生的腳上,痛得他嗷嗷直叫。血浸透襪子,左腳大拇趾的趾甲已經脫落。

小姐嚇得麵色發紫,驚惶失措,一個勁地說:“對不起,請原諒,我該死,我第一次打保齡球,請多多包涵。”那位先生並未惱怒,而是忍痛笑道:“小姐,你再練練一定能次次擊中,我的腳趾頭那麼小都能打中,球瓶那麼大還能打不中?”小姐忍不住撲哧一聲笑紅了臉:“十指連心,可你忍著不喊疼,真是男子漢。”先生又歪咧著嘴說:“我不是女人,也不是太監,隻能是男子漢了!”

小姐執意要送這位先生去醫院。後來,這個意外事故的結尾卻成就了一個美好故事的開端,他們談起了戀愛,並終成眷屬。妻子誇丈夫:“他堅強勇敢,胸襟寬廣,為人和氣,機智幽默,懂得體貼,諒解他人過失,是值得終生依靠的男人。”丈夫也說:“當初我要罵一頓,吵一通,既不解痛,也不解氣,何苦來著?丟了個趾甲蓋,卻撿來個好妻子,真是吃虧是福啊!”

心胸寬廣一點吧,吃點小虧並不會給你帶來太大損失,反而會讓你贏得更多的敬意和人緣,這樣看來吃虧又何嚐不是在占便宜呢。

擯棄自私狹隘

獨占好處是一種狹隘的心態,它會扭曲你的心理,造成心理貧窮,並最終毀滅自己。因此我們應當學會分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好,但如果你容不得別人好或別人比你好,那就是自私加狹隘。自私、狹隘會毀了自己的生活,我們必須努力使自己學會與人分享。

村裏有兩個要好的朋友,他們也是非常虔誠的教徒。有一年,決定一起到遙遠的聖山朝聖,兩人背上行囊,風塵仆仆地上路了,誓言不達聖山朝拜,絕不返家。

兩位教徒走啊走,走了兩個多星期之後,遇見一位年長的聖者。聖者看到這兩位如此虔誠的教徒千裏迢迢要前往聖山朝聖,就十分感動地告訴他們:“從這裏出發距離聖山還有7天的路程,但是很遺憾,我在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們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給你們一個禮物!就是你們當中一個人先許願,他的願望一定會馬上實現;而第二個人,就可以得到那願望的兩倍!”

聽完了聖者的話,其中一個教徒心裏想:“這太棒了,我已經知道我想要許什麼願,但我絕不能先講,因為如果我先許願,我就吃虧了,他就可以有雙倍的禮物!不行!”而另外一個教徒也自忖:“我怎麼可以先講,讓我的朋友獲得加倍的禮物呢?”於是,兩位教徒就開始客氣起來,“你先講吧!”“你比較年長,你先許願吧!”“不,應該你先許願!”兩位教徒彼此推來推去,“客套地”推辭一番後,兩人就開始不耐煩起來,氣氛也變了:“煩不煩啊?你先講啊!”“為什麼我先講?我才不要呢!”

兩人推到最後,其中一人生氣了,大聲說道:“喂,你真是個不識相、不知好歹的家夥啊,你再不許願的話,我就把你掐死!”

另外那個人一聽,他的朋友居然翻臉了,竟然來恐嚇自己!於是想,你這麼無情無義,我也不必對你太有情有義!我沒辦法得到的東西,你也休想得到!於是,這個教徒幹脆把心一橫,狠心地說道:“好,我先許願!我希望我的一隻眼睛瞎掉!”

很快地,這位教徒的一隻眼睛瞎掉了,而與他同行的好朋友,兩隻眼睛也立刻都瞎掉了!

狹隘的心理不但讓兩個好朋友鬧翻臉,甚至還讓人通過傷害自己的方式來毀滅他人。如果一個人養成了狹隘自私的心態,那麼他會變得多可怕呀!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和他人分享。

林帆被老板叫到辦公室去了,他領導的團隊又為公司的項目開發做出了傑出貢獻。送茶進去的秘書出來後告訴大家,老板正在拚命地誇林帆,她從來沒見過老板那樣誇一個人,研發小組的幾個人臉沉了下來:“憑什麼呀!那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對呀!為了這個項目,我們連續加了17天的班!”正在這時,老板和林帆來到了大廳。“夥計們,幹得好!”老板把讚賞的目光投向幾個組員,“林部長向我誇讚了你們所付出的努力!聽說有兩個還帶病加班是嗎?真誠地謝謝你們!這個月你們可以拿到三倍的獎金!”老板話音剛落,幾個同事就衝過去擁住林帆一起歡呼起來,並表示以後會跟著林部長,為公司繼續努力工作!

懂得分享的人,才能擁有一切;自私狹隘的人,終將被人拋棄。無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我們都要擯棄自私狹隘的習慣,否則我們就會傷害到自己。

讓壞心情遠離你

關緊門不跟人說話,嘟著嘴生悶氣,鎖著眉頭胡思亂想,結果心情更壞、更難過,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把壞心情抱得更緊。所以,人要學習放下心情,拒絕讓它折磨才行。

下決心割舍掉壞心情,才能給好心情騰出地方。想要有個好心情,就要從壞心情中解脫,從煩惱的死胡同中走出來。請注意,肯放下心情的包袱,好好檢視清楚,看看哪些是事實,把它留下來,設法解決。哪些是垃圾,是給自己製造困擾的想法,要狠下心來,把它拋開,這就能應付自如,帶來好心情和清醒的頭腦。所以,任何人都應學會放下,放下的同時,學會割舍。

談到放下與割舍,在《星雲禪話》中有一則故事,講得很生動、很具啟發性。這故事大略是,有一位旅者,經過險峻的懸崖,一不小心掉落山穀,情急之下攀抓住崖壁下的樹枝,上下不得,祈求佛陀慈悲營救,這時佛陀真的出現了,伸出手過來接他,並說:“好!現在你把攀住樹枝的手放下。”但是旅者執迷不鬆手,他說:“把手一放,勢必掉到萬丈深淵,粉身碎骨。”旅者這時反而更抓緊樹枝,不肯放下。這樣一位執迷不悟的人,佛陀也救不了他。壞心情就是緊抓住某個念頭,死死握緊,不肯鬆手去尋找新的機會,發現新的思考空間,所以陷入愁雲慘霧中。

其實,人隻要肯換個想法,調整一下態度,或者變動一下作息,就能讓自己有新的心境。隻要我們敢於稍作改變,就能拋開壞心情,迎接新的機會。

有個女人習慣每天愁眉苦臉,小小的事情似乎就引起煩躁不安、心情緊張。孩子的成績不好,會令她一整天憂心,先生幾句無心的話會讓她黯然神傷。她說:“幾乎每一件事情,都會在我的心中盤踞很久,造成壞心情,影響生活和工作。”有一次,她有個重要的會議,但是沮喪的心情卻揮之不去,看看鏡子裏自己的臉龐,竟然無精打采。她打了電話問朋友,“該怎麼做?我的心情沮喪,我的模樣憔悴,沒有精神,怎麼參加重要的會議?”

朋友出主意給她:“把令你沮喪的事放下,洗把臉把無精打采的愁容洗掉,修飾一下儀容以增強自信,想著自己就是得意快樂的人。注意!裝成高興充滿自信的樣子,你的心情會好起來。很快地你就會談笑風生,笑容可掬。”她照著去做,當天晚上在電話中告訴朋友說:“我成功地參加了這次會議,爭取到了新的計劃和工作。我沒想到強裝信心,信心真的會來;裝著好心情,壞心情自然消失。”人要懂得改變情緒,才能改變思想和行為。思想改變情緒會跟著改變。經常培養好心情,認清壞心情的背後,一定有不少消極思想和情緒,要把它掃地出門。

這裏有幾則“砍”掉壞情緒的小竅門,不妨照做:

多讀勵誌的書,它能給我們許多改變情緒的方法。

注意我們的儀容。挺直身子,抬起頭來,衣著更要端莊。

萎靡不振的表情,是招惹黴運的根本原因。

學習在危機中保持冷靜,在緊張時給自己鬆弛的機會,如運動、靜坐、旅行等。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家艾克曼曾做過這樣的實驗,要受試者裝出驚訝、厭惡、憂傷、憤怒、恐懼和快樂等表情,卻發現他們的身心跟著起了變化。當受試者裝作害怕時,他們的心跳加速,皮膚溫度降低等等,表現其他五種情緒時,也有不同的變化。我們怎麼裝,心情就怎麼改變。確實,即使你裝作快樂,憂傷也會離你而去。

得與失,一念之間

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遺憾。

要做到內心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為“鄙夫”。鄙夫,意義幾乎等同於小人,就是不上台麵的鄙陋的人。

孔子曾經說過,像這樣的小人你能讓他去謀國家大事嗎?不能。這樣的人在沒有得到利益時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後又害怕會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就會不擇手段維護既得利益。

這種患得患失的人,不會有開闊的心胸,不會有坦然的心境,也不會有真正的勇敢。

大丈夫不論得不得誌,皆能恬然處之。孟子說:“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已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誌,澤加於民;不得誌,修身觀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在不得誌的時候也不忘記義理,在得誌的時候更不違背正道。孟子還認為君子是不受外界動搖的,隻要不做欠缺仁德、違反禮義的事,則縱使有什麼突然降臨的禍患,也能夠坦然以對,不以為禍患了。

孟子本人不僅坐而言,而且早已起而行,達到那種境界了。有一次,公孫醜問他:“倘若夫子做到齊國的卿相,得以推行王道政治,則齊國為霸諸侯、稱王天下,也就不算什麼稀奇事了。可是當您實際擔負這項重職時,也能夠做到毫不動心的境界嗎?”

孟子回答:“是的,我四十歲以後就不動心了。”那麼,如何才能達到這個境界呢?孟子列舉了兩個方法,即“我知言”與“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所謂“知言”是指能夠理解別人所說的話,同時也能明確地判斷。《孟子》中講,“聽到不妥當的話,就知道對方是被私念所蒙蔽;聽到放蕩的話,就知道對方心裏有邪念;聽到邪僻的話,就知道對方行事有違反正道的地方;聽到閃爍不定的話,就知道對方已經滯礙難行了。”換言之,擁有這種明確的判斷力,就不會被那些無關痛癢的小事所愚弄,更不會因而動搖自己的心意了。

第二,“浩然之氣”。公孫醜問孟子,何謂浩然之氣?孟子說:“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這段話的大意是,這種氣極其廣大、剛健,若能對自己所行的正道抱著相當的自信,以這種方法來培養它,就能充塞於天地之間。但它隻是配合著道與義而存在的,若缺乏道與義,則浩然之氣也就蕩然無存了。隻有在反複實行道與義時,才能夠自然而然地獲得。如果僅是偶一為之,就不可能獲得。總之,首先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合乎正道之事抱著堅定的信念,然後才能產生“浩然之氣”。

在《論語》中有“孔子絕禮於陳”的故事。孔子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時,在陳卷入政治糾紛中,連吃的東西都沒有,連續幾天動彈不得。最後,弟子子路忍不住大叫:“君子也會遇到這種悲慘的境遇嗎?”孔子對於子路的不滿視而不見,隻是淡淡地回答:“人的一生都會有好與壞的境遇,最重要的是處在逆境時如何去排遣它。”

荀子根據這段故事指出:“遇不遇者時也。”任何人的一生總會有不遇的時期,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會有和預期相反的結果。長此以往,任何人都不免產生悲觀情緒。然而,人生並不僅有這種不遇的時候。當雲散日出時,前途自然光明無量。所以,凡事必須耐心地等待時機的來臨,不必驚慌失措。相反,在境遇順利的時候,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成功;可是總有一天,不遇的時刻會悄然來臨,因此,即使在春風得意之時也不要得意忘形,應該謹慎小心地活著。

我們應采取順境不驕矜,逆境不頹唐的生活態度。春秋時期,孔子率學生們出遊。一天,孔子觀賞瀑布的景色,見那水流從二三十丈的高處飛瀉而下,撞入江中,激起滾滾波濤,直衝出數十裏之外,那地方,魚蝦龜鱉都無法生存。

忽然,隻見一個男子跳進急流之中,孔子以為那是自尋短見的,便急忙讓學生順著河流去搭救他。不料,這人遊出數百步之外,便從水中走出,在河邊悠然自得地唱起歌來。

孔子趕上去問他:“您能在這種地方遊泳,有什麼秘訣嗎?”那男子回答道:“我沒有什麼秘訣。我憑著人類的本能開始我的生活,依靠人類的適應性而成長,順其自然成功。遊泳的時候,我同漩流一起潛入水底,隨同湧流而浮出水麵,完全順從水性而不憑主觀意誌從事。這便是我能駕馭洶湧急流的原因。”

孔子又問:“什麼叫做憑本能開始生活,靠適應性而成長,順其自然而成功呢?”那男子回答:“我生在陸地而安於陸地,這就是本能;長於水上而安於水,這就是適應性;不知道我為什麼會這樣而結果這樣,這就是順其自然。”孔子點頭頓悟。

這個男子能製服洶湧奔騰的急流,遨遊其中,得心應手,就因為他不以主觀意誌從事,而是根據自然法規,尊重客觀規律,按照生活的邏輯去辦事。人之處事亦應順其自然,正所謂適應世事適應萬物。

有個可以快樂起來的方法,那就是改變我們思考的重心試著去想美好的東西。不是抱怨你的薪水低,而是感激你擁有一份工作;不是期望你能去夏威夷度假,而是想到你家附近亦有樂趣。

一個能夠笑看輸贏得失的人,他們深信自然和自己的潛能足以實現任何夢想,認為一個成功者周圍就必須倒下千萬個失敗者是不對的,真正有效的成功者隻在自己的成功中追求卓越,而不把成功建立在別人的失敗上。

如何培養富足之心,笑看輸贏得失呢?

(1)讚美孤獨

富足之心是寧靜的。個性並不害怕孤獨,反而讚美它。孤獨是個性中最美好的一部分,原本就不存在能不能忍受的問題。

笑看輸贏的人總是能夠給自己留出時間,享受獨處的歡樂,整理往事、展望前程,想象出類拔萃的美好生活。內心貧乏的人,生性急躁,喜歡喧囂和熱鬧,一刻也離不開從他人眼中找尋自己賴以生存的保障,獨處將備感寂寞,但自身環境卻又窄得令人窒息。笑看輸贏的人,獨自承受個性滋潤、修身養性。他享受寧靜和孤寂,在反省中看見自身的不足。他把自己準備得很充分,再投入步調緊湊的生活中去。

(2)幫助他人而不求回報

笑看輸贏的人願意任意地幫助他人,不求名不求利不求回報。他知道內心裏獻出東西,依舊會從內心裏產生出來。他就像自己的一家能源工廠,生產力很高,永遠能提供滿足。

(3)不自怨自艾

笑看輸贏者對損失看得很淡。他相信相對於整體而言,損失的不過是小小的局部。他們不會不能釋懷,不會老是對自己怨艾和指責,知道誰都有犯錯的時候,他們勇於承認錯誤,並寬恕自己和他人,他隻是采取行動來挽回損失,滿心喜悅地做著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

(4)放棄“多多益善”的想法

隻要你擁有“多多益善”的想法,認為物質生活“越多越好”,你就永遠不會滿足。

每當我們得到什麼,或達到了某一目標,我們大部分人就會立即再繼續到下一件事。這壓製了我們對生活和我們許多幸福的欣賞。

學會滿足並不是說你不能、不會或不該想得到比你的財產更多的東西,隻是說你的幸福不要依賴於它。你可通過更著眼於現在,而不是太注重你想得到的東西來學會安享現有的一切。

你可以建起一種新的欣賞你已享有的幸福的思維,以新的眼光看待你的生活,就像是第一次看到它。當你建起這一新的意識,你將會發現,當新的財產或成就進入你的生活,你的欣賞程度將被提高,而生活將會變得更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