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知足長樂——由愚化智大智若愚(2 / 3)

清朝末年的醇親王奕譞很懂得個中道理,因此在血雨腥風、瞬息萬變的政治風雲中,不但能保全性命,而且官越做越大,地位也越來越鞏固。

醇親王奕譞是清鹹豐帝的弟弟,他的福晉(即夫人)是慈禧太後的親妹妹,因此,他不僅是慈禧太後的小叔子,又是其妹夫,在當時是赫赫有名的七爺。

奕譞年輕時曾銳意於清廷內部權力的爭鬥,他在熱河時就與慈禧太後聯合在一起,秘密起舉繕定準備發動政變、懲處肅順等顧命八大臣的諭旨,回到北京隨慈禧太後、六哥恭親王奕發動“辛酉政變”後,又帶領軍隊夜抵密雲捕捉肅順,為慈禧太後上台垂簾聽政立下了汗馬功勞,被授以都統、禦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但是,不久以後他就看到清廷內部權力鬥爭的殘酷無情,特別是比他功勞更大、地位更高的奕,曾因小過險遭罷斥之禍之後,奕譞的處世態度頓為大變,時時事事謙恭謹慎。他特意命人仿製了一個周代的欹器,這個欹器若隻放一半水,就可以保持平衡,若是放滿了水,則會傾倒,使全部的水都流失掉。奕譞便在欹器上親自刻了“謙受益,滿招損”的銘詞。

1874年,同治帝駕崩,無子嗣,慈禧太後召集王公大臣等宣布說,欲立奕譞的兒子載恬為皇帝。聽到自己的兒子被選立為皇帝,奕譞不但沒有絲毫的興奮,反而嚇得昏倒在地,碰頭痛哭,被人攙扶而出。奕譞及其夫婦都深知慈禧太後為人凶狠無情,就是她的親生兒子同治帝也時常遭慈禧的責罵虐待,自己兒子一旦為帝,如入虎穴,不但兒子時刻有忤旨殺身之禍,就連他奕譞本人也難免為慈禧太後所疑忌。因為他的兒子做了皇帝,他本人就成了“皇帝本生父”了,本生父雖然與太上皇不同,但如果將來他的兒子大權在握,就有可能把他尊為太上皇,這就會損害慈禧太後的權力,而慈禧太後恰恰權力欲旺熾,是萬萬不會容忍的。為了遠避嫌疑,表明自己的心跡,奕譞一麵言詞悲憫地懇請罷免一切職務,表示要“喪盡餘生,與權無爭”;一麵秘密地向慈禧太後呈遞奏折說,將來很可能有人利用他是清光緒帝本生父的特殊地位,援引明朝皇帝“父以子貴,道遭所尊親”的例子,要求給他加些什麼尊號,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應該將提倡建議的人視之為“奸邪小人,立加摒斥”。

光緒帝即位的第15年,果然有一個官員上疏清廷,請求尊奕譞為“皇帝本生父”。慈禧太後見疏大怒,拿出奕譞以前的奏折為武器下諭痛斥此人以邪說競進,風波才很快平靜了下去。

奕譞謙虛謹慎,不因自己有功而大肆宣揚,不但保全了自家的性命,而且還贏得了慈禧太後的歡心。

要生存就須如此,也惟有如此才能夠獲得力量達到目的。這就是以退為進的哲學思想的靈活運用。如若不懂這個道理,即使你再有才能都無法站到人生的巔峰。

有一位圖書情報專業畢業的研究生,被分到一家單位從事標準化文獻的分類編目工作。他認為自己是學這個專業的,自以為比那些原班人馬懂得多。剛上班時,領導也擺出一副“請提意見”的派頭,這種氣度讓他受寵若驚。於是工作伊始,他便提出了不少意見,上自單位領導的工作作風與方法,下至單位的工作程序、機製與發展規劃,都一一綜列了現存的問題與弊端,提出了周詳的改進意見,領導表麵點頭稱是,群眾也不反駁。可結果呢,不但沒有一點兒改變,他反倒成了一個處處惹人嫌的人,被單位掌握實權的某個領導視為狂妄、驕傲乃至神經病,一年多竟沒有安排他具體做什麼事。後來,一位同情他的老太太悄悄對他說:“小劉哇,我當初也同你一樣,所以才一輩子沒有抬頭的機會,你還是換個單位吧,在這兒你把所有的人都得罪了,別想有出息。”於是,這位研究生隻好炒領導的魷魚,跳槽了。臨走時,領導拍著他的肩頭:“太可惜了!我真不想讓你走,我還準備培養你當我的接班人哩!”那位研究生一邊玩味著“太可惜”三個字,一邊苦笑著離開了。

對於初入社會的年青人而言,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鋒芒外露,太過招搖。所以也經常會在剛剛踏入社會時“摔跟頭”。其實,是金子就不要怕被埋沒,讓別人一點點的發現你的閃光點才會更顯價值。這是每個人都應該懂的以退為進、低調做人的生存哲學。

放下,為明智之舉

我們總是認為,最美的風景在遠方。

於是,我們的雙眼隻顧看著遠方的長路風雨兼程,直到走得疲憊不堪仍在做著那個遙遠的夢,然而,沿途原本很美好的風光卻被我們完全忽略了。

其實,我們一路所經曆之處,不失美麗的風景。這些風景甚至可能比你想象中的遠方的風景更迷人,它們本是不應該錯過的。可是人在路上的境界卻不一樣,有些人是“心在路上”,他們為心靈的自由而生活,在追求心靈自由的過程中,享受著歡樂。而有些人卻是“身在路上”,他們為自己設定的物質性目標極高極大,最後卻難逃愷撒之悲。

我們或許能到達心中的遠方,遠方也可能有美麗的風景,可惜啊,我們最能體會美麗風景的青春歲月已經逝去了,我們最能品味美麗風景的年輕心境也被一種叫勞苦的東西消磨得無蹤無影了。

更遺憾的是,當我們曆盡艱辛,卻發現遠方並沒有我們要的美麗風景,而此時,我們已然老態龍鍾,無力回到來時的地方,更無力開始新的追求。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有許多事情都是不值得花費太多的時間去完成的,如果一直堅持幹一件於己無益的事對自己毫無幫助,在這種時候,適時地放棄也許才是最好的選擇。

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國王,後宮的妃子為他生了一群白白胖胖的王子,而他最寵愛的妃子為他生了一位漂亮的公主。國王非常疼愛小公主,視如掌上明珠,從不舍得訓斥半句。凡是公主想要的東西,無論多麼稀罕,國王都會想盡一切辦法弄來。

在國王的驕縱下公主漸漸地長大了,她開始懂得裝扮自己了。一個春雨初晴的午後,公主帶著婢女徜徉於宮中花園,隻見樹枝上的花朵,經過雨水的潤澤,花瓣上掛著幾滴雨珠,越發的嬌豔迷人;蓊鬱的樹木,翠綠得逼入人眼。公主正在欣賞雨後的景致,忽然目光被荷花池中的奇觀吸引住了。原來池水熱氣經過蒸發,正冒出一顆顆狀如琉璃珍珠的水泡,渾圓晶瑩,閃耀奪目。公主完全被這美麗的景致迷住了,突發異想:

“如果把這些水泡串成花環,戴在頭發上,一定美麗極了!”

打定主意後,她便叫婢女把水泡撈上來,但是婢女的手一觸及水泡,水泡便破滅無影。折騰了半天,公主在池邊等得憤憤不悅,婢女在池裏撈得心急如焚。公主終於氣憤難忍,一怒之下,便跑回宮中,把國王拉到池畔,對著一池閃閃發光的水泡說:

“父王!你一向是最疼愛我的,我要什麼東西,你都依著我。女兒想要把池裏的水泡串成花環,作為裝飾,你說好不好?”

“傻孩子!水泡雖然好看,終究是虛幻不實的東西,怎麼可能做成花環呢?父王另外給你找珍珠水晶,一定比水泡還要美麗!”父王無限憐愛地看著女兒。

“不要!不要!我隻要水泡花環,我不要什麼珍珠水晶。如果你不給我,我就不想活了。”公主驕縱撒野地哭鬧著。

束手無策的國王隻好把朝中的大臣們集合於花園,憂心忡忡地商議道:

“各位大臣們!你們號稱是本國的奇工巧匠,你們之中如果有人能夠以奇異的技藝,以池中的水泡為公主編織美麗的花環,我便重重獎賞。”

“報告陛下!水泡刹那生來,觸摸即破,怎麼能夠拿來做花環呢?”大臣們麵麵相覷,不知如何是好。

“哼!這麼簡單的事,你們都無法辦到,我平日何等善待你們?如果無法滿足我女兒的心願,你們統統提頭來見。”國王盛怒地嗬斥道。

“國王請息怒,我有辦法替公主做成花環。隻是老臣我老眼昏花,實在分不清楚水池中的水泡哪一顆比較均勻圓滿,能否請公主親自挑選,交給我來編串。”一位須發斑白的大臣神情篤定地打圓場。

公主聽了,興高采烈地拿起瓢子,彎起腰身,認真地舀取自己中意的水泡。本來光彩閃爍的水泡,經公主輕輕一觸摸,霎時破滅,變為泡影。撈了老半天,公主一顆水泡也拿不起來,睿智的大臣於是慈藹地對一臉沮喪的公主說:“水泡本來就是生滅無常,不能常駐久留的東西,如果把人生的希望建立在這種虛假不實、瞬間即逝的現象上,到頭來必然空無所得。”

公主見狀,便不再堅持這個過分的要求了。故事中的公主似乎有些荒唐偏執,但最終還是醒悟了。但生活中的一些人卻執拗得要命,明知再怎麼努力也不會有所收獲的事,卻偏不放棄,直到耗盡精力、財力才肯罷休。孰不知,明智的放棄才是人生可取的態度。

我們多少次站在人生的岔道口上,無論我們願不願意都要麵臨諸多選擇。有選擇就有放棄,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要我們迎難而上、努力拚搏才能取得最後勝利的。但如果目標不對,一味地流汗卻隻能意味著偏執,是一種無謂的犧牲。有人說:“我以一生的精力去做一件事,十年,二十年……再笨也會成為某一方麵的專家。”但是如果這條路不適合你,自信和執著就變成了自負和執拗,這對自己是沒有任何好處的,浪費了時間和精力,損失了物力和財力,最終也隻能落一個白忙活的下場。

莎士比亞說:“倘若沒有理智,感情就會把我們弄得精疲力竭,為了製止感情的荒唐,所以才有智慧。”

懂得什麼時候該放棄是人生的一種明智和練達,是生存之高標境界的體現,懂得這一點你的人生才會有所收獲。

沉默是金,以靜製動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這些情況:有人倚仗某些勢力,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說話咄咄逼人;有人因為某些問題不合心意,便喋喋不休;有的人性格粗魯,說話不分青紅皂白。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沉默,以靜製動,這樣就能使這些人感覺自討沒趣、知難而退。

(1)用沉默對付喋喋不休者

轉移話題的緘默能使人樂而忘求:對要回答的問題保持緘默,而選準時機談大家的熱門話題並引人入勝,使對方無法插入自己的話題,且從談話中悟出道理,檢討自己。

義無反顧的緘默能使人就範:某領導有一次交代屬下辦一件較困難的任務,當然,他能勝任。交代之後,對方講起了“價錢”。於是該領導義無反顧地保持緘默,連哼也不哼。“困難如何大”,“條件如何差”,“時間如何緊”,說著說著他就不說了。最後說了一句:“好,我一定完成。”

沉默是金,有時沉默不語能夠出奇製勝,如果滔滔不絕,反而有理說不清。

林肯是一位勤勉好學的人,他通過自學,領得了律師營業執照。他在法庭訴訟中的能言善辯、機智靈活,贏得了人們普遍的讚譽。有一次,他竟一言不發而擊敗了原告律師,在訴訟中獲勝。

在法庭上,原告律師滔滔不絕,把一兩個簡單的論據反反複複地講了兩個小時,法官和聽眾都顯得十分不耐煩,一片議論聲。有的人竟打起瞌睡來。最後,原告律師終於說完了,林肯作為被告律師登上講台,但他卻一言不發。台下一片肅靜,人們都感到很奇怪。

過了一會兒,林肯把外衣脫下,放在桌上,然後拿起水杯喝口水,再把水放下,重新穿上外衣。然後又脫外衣又喝水。如此循環了五六次,法官和聽眾被林肯的啞劇逗得哈哈大笑,而林肯卻始終未發一言,在笑聲中走下講台,他的對手最終被“笑”輸了。

(2)用沉默對付性情粗魯的人

性情粗魯者說話不管不顧,橫衝直撞,對付這種人是不可能正麵交涉的。俗話說,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盡管你的尊嚴、人格以及感情受到傷害,但隻要你一出手,便會陷入難以應付的場麵,尤其是麵對突如其來的羞辱,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注意避免發火動怒。如果你不是沉著從事,而是失去理智,那就會給挑釁者提供機會,讓其占據優勢,結果使自己處於更為不利的地位。

盡管羞辱人的言語是惡毒的、殘酷的、無聊的,但你不可以被他的一句羞辱而氣憤得像他一樣失去理智。應付他的基本對策是保持冷靜鎮定,這樣你才能穩操勝券。

在洛克菲勒的軼事中,曾有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闖入他的辦公室,直奔他的寫字台,並以拳頭猛擊台麵,大發雷霆:“洛克菲勒,我恨你!我有絕對的理由恨你!”接著那位客人恣意謾罵他達幾分鍾之久。辦公室所有的職員都感到無比氣憤,以為洛克菲勒一定會拾起墨水瓶向他擲去,或是吩咐保安員將他趕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並沒有這樣做。他停下手中的活兒,和善地注視著這位攻擊者,那人愈暴躁,他就顯得越和善!

那個無理之徒被弄得莫名其妙,漸漸平息下來。因為一個人發怒時,遭不到反擊,是堅持不了多久的。他是準備好了來此與洛克菲勒決鬥的,並想好了洛克菲勒要怎樣回擊他,他再用想好的話去反駁。但是,洛克菲勒就是不開口,所以他也不知如何是好了。

再如,葛力內在一次會議中對一項決議投了反對票。這個政黨的領袖來到他的辦公室對他進行指責,說他簡直是本黨的叛徒,企圖破壞該政黨組織。

葛力內正在寫稿,見他進來後仍沒抬頭,好像不知道他就在自己的身旁一樣。來客見葛力內如此冷淡,更是火上加油,越發顯得生氣,於是對葛力內辱罵起來。可是,葛力內就是不予理睬,依舊默默地寫著他的東西。

來客無可奈何,繞著葛力內的桌子兜了一圈,回到原位,又滔滔不絕地重說了一遍。雖然來客幾番重複這套盛氣淩人的指責,但葛力內始終沒有停下手中的活。直到來客詞窮怒息,準備離去,葛力內才慢慢停下手中的筆,抬起頭來,輕輕地一笑,丟過去一個得意的眼色,說:“幹嗎那麼著急走啊?回來盡情地發泄吧!”

沉默是金。有時,要想讓別人閉上嘴巴,與其用言語壓倒對方,倒不如保持沉默。兵法上把這稱為“以靜製動”,它的威力有時要遠遠勝過言語。

反省百變,精益求精

一個人對自己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內省就能幫你做到這一點,它會幫你認清自己、正確地評價自己。

在人的八大智能中,內省智能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智能。它又叫自省智能。自省是自我動機與行為的審視與反思,用以清理和克服自身缺陷,以達到心理上的健康完善。它是自我淨化心靈的一種手段,從心理上看,自省所尋求的是健康積極的情感、堅強的意誌和成熟的個性。它要求消除自卑、自滿、自私和自棄,消除憤怒等消極情緒,增強自尊、自信、自主和自強,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

自省者審視自我,使個性心理健康完善,擺脫低級情趣,克服病態畸形,淨化心靈。自省有助於強者倫理人格的完善,和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同時也成為強者的特征之一。

自我省察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嚴峻的。要做到真正認識自己,客觀而中肯地評價自己,常常比正確地認識和評價別人要更困難得多。能夠自省自察的人,是有大智大勇的人。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麵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讚。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讚,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裏,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最後終成為名家。

有一位小夥子,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非常普通的公司工作。公司安排新員工從基層做起。其他新員工都在抱怨:“為什麼讓我們做這些無聊的工作?”“做這種平凡的工作會有什麼希望呢?”這位小夥子卻什麼都沒說,他每天都認認真真地去做每一件領導交給的工作,而且還幫助其他員工去做一些最基礎、最累的工作。由於他的態度端正,做事情往往更快更好。更難能可貴的是,小夥子是個非常有心的人,他對自己的工作有一個詳細的記錄,做什麼事情出現問題,他都記錄下來;然後,他就很虛心地去請教老員工,由於他的態度和人緣都很好,大家也非常樂於教他。經過一年的磨煉,小夥子掌握了基層的全部工作要領,很快,他就被提拔為車間主任;又過了一年,他就成了部門的經理。而與他一起進去的其他員工,卻還在基層抱怨著。

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認為,對自己的了解不僅僅是最困難的事情,而且也是最殘酷的事情。心平氣靜地對他人、對外界事物進行客觀的分析評判,這不難做到,但這把“手術刀”伸向自己的時候,就未必能讓人心平氣靜、不偏不倚了。然而,自我省察是自我超越的根本前提。要超越現實水平上的自我,必須首先坦白誠實地麵對自己,對自身的優缺點有個正確的認識。

在人生道路上,成功者無不經曆幾番蛻變。蛻變的過程,也就是自我意識提高、自我覺醒和自我完善的過程。人的成長就是不斷地蛻變,不斷地進行自我認識和自我改造。對自己認識得越準確越深刻,人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在每個人的精神世界裏,都存在著矛盾的兩麵:善與惡,好與壞,創造性和破壞欲。你將成長為怎樣的人,外因當然起作用,但你對自己不斷地反思,不斷地在靈魂世界裏進行自我揚棄,內省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應該在充分認識客觀世界的同時,充分看透自己。

常會遇到這樣一些人,他們身上有些缺點那麼令人討厭:他們或愛挑剔、喜爭執,或小心眼、好忌妒,或懦弱猥瑣,或浮躁粗暴。這些缺點不但影響著他的事業,而且還使他不受人歡迎,無法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許多年過去了,這些人的缺點仍絲毫未改,細究一下,他們的心地並不壞,他們的缺點未必都與道德品質有關,隻是他們缺乏自省意識,對自身的缺點太麻木了。本來,別人的疏遠,事業的失利,都可作為對自身缺點的一種提醒。但都被他們粗心地忽略了,因而也就妨礙了自身的成長。用誠實坦白的目光審視自己,通常是很痛苦的,也是難能可貴的。人有時會在腦子裏閃現一些不光彩的想法,但這並不要緊,人不可能各方麵都很完美、毫無缺點,最要緊的是能自我省察。

凡屬對自身的審視都需要有大勇氣,因為在觸及到自己某些弱點、某些卑微意識時,往往會令人非常難堪、痛苦。不論是對自己、對自己的偏愛物、對自己的民族傳統、對自己的曆史,都是這樣。但是,無論是痛苦還是難堪,你都必須去正視它。不要害怕對自己進行深入的思考,不要害怕發掘自己內心不那麼光明,甚至很陰暗的一麵。

勇士稱號不僅屬於手執長矛、麵對困難所向無敵的人,而且屬於敢於用鋒利的解剖刀解剖自己、改造自己,使自己得到升華和超越的人。

當然,自我省察不僅僅是對自己的缺點勇於正視,它還包括對自己的優點和潛能的重新發現。每個人都有巨大的潛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長處,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省發揮自己的優點,通過不懈的努力去爭取成功。認識自我,是每個人自信的基礎與依據。即使你處境不利,遇事不順,但隻要你的潛能和獨特個性依然存在,你就可以堅信:我能行,我能成功。

一個人在自己的生活經曆中,在自己所處的社會境遇中,能否真正認識自我,肯定自我,如何塑造自我形象,如何把握自我發展,如何抉擇積極或消極的自我意識,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或決定著一個人的前程與命運。

換句話說,你可能渺小而平庸,也可能美好而傑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是否能夠反省,充分地認識自己。認識自我,你就是一座金礦,你就一定能夠在自己的人生中展現出應有的風采。

對情緒說“再見”

很多人的成功不是因為他有多聰明,而是他很會控製自己的情緒,從而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從前,有一個脾氣很壞的男孩。他的爸爸給了他一袋釘子,告訴他,每次發脾氣或者跟人吵架的時候,就在院子的籬笆上釘一根。第一天,男孩釘了37根釘子。後麵的幾天他學會了控製自己的脾氣,每天釘的釘子也逐漸減少了。他發現,控製自己的脾氣,實際上比釘釘子要容易得多。終於有一天,他一根釘子都沒有釘,他高興地把這件事告訴了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