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記憶六法
記憶,是學習的重要環節,是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科學記憶,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加速知識積累。因此,要提高學習效率,加速知識積累,就要學會科學地記憶。
一、認識記憶的潛力
據報道,現在世界上有25個人能將圓周率背誦到小數點後2萬位。有學者估計,一個人即使努力記憶,也未必能夠利用記憶潛能的10%。隻要能夠根據自己的記憶類型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開發,每個人都能提高記憶力。科學家認為,即使是一個作出了輝煌成就的人,在他一生中所利用的大腦潛能還不到百億分之一。每個人的大腦,都有能力記憶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儲存的全部信息。
二、科學記憶
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對已學知識及時複習,提高記憶效率。在每節課課間休息時,簡短、快速地梳理一下這節課所學的知識;通過做作業加深和鞏固記憶;睡覺之前,把白天學過的知識在腦中回想一遍,如果回憶不起來,就要及時補充記憶;每天和每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次回顧,加強記憶。長期堅持下來,對知識的掌握自然就會很牢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順藤摸瓜
一般來說,當我們記憶時,被記憶的內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當時的情境、狀態、圖像聯係記憶的。很多時候,隻要你能想起和所記憶的內容有聯係的狀態,就會打開記憶的大門。因此,可以把要記憶的內容和其他事物聯係起來,用一些熟悉的紙張、筆記上的特征作為“誘餌”,幫助記憶。如果你的記憶是視覺性,這種方法最合適,你可以回憶一下哪頁上有插圖、標題乃至整頁書的內容;也可以在筆記或書上多做記號、標記相應的符號。這樣在回憶時,記憶的線索就會浮現出來。
四、穿插記憶
長時間地單純記憶一門學科知識的效果並不好,因為具有相同性質的材料對腦神經的刺激過於單調,時間一長,大腦的相應區域負擔過重,容易疲勞,還會出現為頭暈腦脹,注意力不集中,這就不利於記憶。
當內容相似的東西重複出現時,容易因互相抑製和幹涉而極易造成丟失。所以學習時不要把類似的東西集中在一起記憶,否則容易混淆和遺忘。最好把差異性很大的科目放在相近的時間裏學習。例如,我們把數學和語文放在一起學習,就可以很好地避免這一現象。如果要把相似的材料放在一起學習,就要把生疏的材料放在已經熟悉的材料中,這樣便於陌生知識的記憶。例如,古文中有很多一詞多義的現象,在遇到一個詞有新的意思時,可以先想想以前學過的它意思。
曾經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要背誦某一長篇材料,一天要讀六十八遍才能達到背誦的程度;可是如果你每天讀幾段,三天內讀了三十八遍就可全部背出。因此,背誦長課文、階段複習,與其集中時間打突擊,不如分而治之,每天背一點,效果還好些。也就是說,把不同學科的學習交替進行,避免過多地接受單一刺激,可提高記憶功效。
五、分類記憶
在我們對記憶進行提取的時候,大腦往往把搜索的範圍局限於和主題詞有關的一類記憶中。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想“水果”時,肯定先想到蘋果、香蕉、葡萄等,而不會先想到菠菜;在回憶“唐代詩人”時,肯定先想到李白、杜甫……而不是李清照或者蘇軾。因此,分組、分類記憶有助於提高記憶力。
六、新鮮醒目
人們往往對形象生動、特點鮮明的信息產生積極主動地記憶,而且印象通常會非常深刻。那我們就盡量讓知識“鮮活”起來。比如,用口訣、歌曲、圖像進行記憶;把重點內容畫上醒目的顏色;用不同的符號表示不同的含義。
【智商接力】有一位農民總能種出最好的玉米。每年,他的玉米都參加博覽會,並摘得最高榮譽。記者采訪他時問道:“你的鄰居每年都把自己的玉米拿來參賽,和你競爭,你怎麼舍得把最好的種子分給他們呢?”他是如何回答的呢?(風會把成熟玉米的花粉從一片地吹到另一片地。如果鄰居種出的玉米不夠好,授粉後會降低我的玉米質量。如果我要種出好玉米,就必須幫助我的鄰居種出好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