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創業篇(5)(2 / 3)

在發展房地產業的同時,其還多次成功地進行了股票交易和金融業務,大大地增強了長江實業公司的經濟實力。

50多年來,李嘉誠由一名玩具推銷員發展為具有億萬身價的地產商。從經營塑膠業、地產業到掌握多元化服務集團,成為香港經濟界的一條“猛龍”,他領導的長江實業公司資產雄居香港各公司榜首。他除了繼續向海外發展其事業外,還特別重視向祖國內地投資,先後與內地簽訂了多項合營合同。他懷著一顆熱忱的愛國之心,努力為祖國建設盡力盡責,在內地興辦學校、修繕古跡。

李嘉誠先生投資地產業的成功經驗主要在於高度的應變能力,準確的判斷力以及非凡的經營能力。無論麵對哪一種商業轉機都有相應的辦法和策略,在市場競爭中看準時機,及時將經營塑膠工業所取得的利潤,放膽地購入地皮和大批舊樓。經營房地產不是急於圖利,而是穩步地采用合資經營,以極少的本錢獲最大的利潤。可見,認清市場形勢,瞄準投資熱點,適時轉移資金,改變投資方向,是一種比較穩妥的、安全的賺錢方法。

因時製宜、順勢而為,是事業成功並能經久不衰的秘訣。因此,在河東時要想著河西,在順利時要想到逆境,隨時勢改變而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機會來了要“貪心”

上帝是公平的,他賜予每個人以相同的機遇。但是有的人成功了,一躍成為商業巨人、上層名流,而有的人則終日庸庸碌碌、一事無成。原因就在於有人抓住了機遇,有的人卻讓機遇輕易溜走。

曆數當今風流人物,非商界巨子而莫屬。追溯他們的起家,大都是兩手空空、白手興業。於是,人們似乎對他們的財富並不是那麼感興趣,而想去深究的則是他們何以在短暫的時間內創造出那麼多的財富。

有人說,香港好賺錢,於是爭相來港投資插足。也有人說,香港近30年經濟發展、商業繁榮,才智之士紛紛發達成名,各路英雄占盡關隘要津,各行各業已經“撈到盡”,新人已插足無縫了。這些看法,各有其觀察角度,言之成理而又不盡然。因此,這是不同的人對機遇是否存在的不同的看法。

陸先生夫婦是20世紀60年代從中國內地到香港的移民,既無第二代創業者多少得到父蔭和良好的現成社會關係基礎,又無本地創業者已在商場血戰多年積累的經驗,完全是白手起家、披荊斬棘、曆嚐艱辛、闖出道路,最終創業有成。

陸先生剛到香港時,由於內地資曆香港不予承認,所以一開始被迫出賣體力,做小生意。最後他從一筆刀片訂單中開始積累了一定的資金,終於辦起了陸氏實業公司。

陸氏實業公司第一次騰飛是在1976年。當時正是電子計算器萌芽之時,許多大廠家都看到了這一新產品的前景,但是拿不準,猶豫不敢上手,想觀察清楚再下決心。但陸先生的小公司卻沒有那麼多顧慮,看準這是投入電子計算器市場的有利時機,全力似赴抓緊生產液晶電子計算器。正因為他及時早著先鞭,競爭者少,在市場上放韁馳騁,獲得成功。等到群起效尤,市場飽和,陸氏已飽食遠颶,並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和資金,為公司下一步發展打下了新的基礎。

機會又一次來臨。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陸先生得力於來自內地的生活經驗,看準了內地市場的巨大潛力和進行合作的有利時機,看到了內地勞工成本低廉和深圳蛇口的近在咫尺,以及對外優惠的有利條件,立即與內地開展合作。

陸先生當時便看到電視機是內地人民生活電器化的第一急需品,有龐大的需求市場,而率先生產黑白電視機,大量投入當時的內地市場,從而取得極大成功。及至內地人民生活要求提高,他又及時轉產彩色電視機。由於已建立起的內地市場良好關係,公司營業額一直穩步上升。產品擁有廣闊、穩定、可靠的內地市場。營業額中,85%來自內地。當年純利潤3430萬元,可見業績不凡。同時還不斷在設計上推陳出新,成為較早與內地建立良好合作關係、得到有力支持的香港電子業先驅。他的業績證明其眼光之準、動手之快。

有的人評論陸先生像個冒險家。從陸氏的經曆可以說明他有敢冒風險的創業者精神,但決不是個冒險家。他的創業精神和鷹隼般的眼光是從生活磨煉中升華的結果,既得力於先天,更成熟於後天。艱難的生活,海闊天空任其馳騁的環境最能磨煉人、造就人、激發人的才幹。陸氏實業創新的經過在香港、在內地都是個很有說服力的創業典範。

要想得到機遇,首先必須正確地認識機遇。機遇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也是事物發展到了一定階段所自然而然地發生的一種現象。所以我們不能坐等機遇,守株待兔的方式是注定要失敗的。

機遇隻垂青於那些為了理想、為了成功而執著追求、奮鬥不止的人。機遇固然重要,但具備抓住機遇的能力更重要。因此在平常做生意的過程中,一定要多學多幹多觀察,去尋找機遇,去抓住機遇。

一旦抓到了機遇,一定不能放手,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所帶來的好處。因此,機遇的到來是個人努力到一定程度後的升華,是努力的結果。所以,這時候一定不要客氣,要“貪婪”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