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經商篇(1)(3 / 3)

日本人在開始進軍國際市場時沒有引起什麼騷動,他們被認為是新手。日本人打破了平等貿易的傳統。他們擴大出口,並完全清楚這會毀掉進口國的有關工業。能從那裏進口點什麼,他們可不去想。

日本人打入美國電視機市場,是件令人難忘的事。按照通常的標準,這與其說是貿易,不如說是一場襲擊。

日本人首先填滿了小型電視機市場的縫隙。在那裏,他們探測行情,聯係商人,之後有條有理地準備對價值10多億美元的標準屏幕彩電市場發動總攻。當美國彩電庫存空虛時,數千隻集裝箱的日本彩電便乘機運進美國。美國人還未品過味來,日本人的第一次進攻浪潮就衝破了邊境的海關。僅僅18個月,日本彩電在美國市場上的比重就由14%猛增至50%。沒過多久,美國電視機生產廠家就出現了赤字,而且連挽回的機會都沒有了。一場“屠殺”之後,日本人以低價收買了許多美國公司。索尼、東芝、日立等公司順勢一舉闖入美國,在那裏建立了一批新的家電生產企業。今天,整個美國的家電業已為日本人所統治。

在美國市場上的成功,促使日本人將這種戰術應用到世界各地。端士企業顧問海耶克總結說:“在對手未從市場上消失之前,日本人是不顧價格的。”

日本人還將其出口像發射激光一樣對準一些購買力低的國家,並隻對準幾種商品。這種被稱為“激光銷售”的方法使日本人占領了很多高利潤的消費品市場。很多國家的鍾表、照相機、音響、摩托車、錄像機、辦公用品的精密儀器等都打上了日本商標。與此同時,日本公司也開進了外國市場,至於時間、地點,則由他們內部協調。

傾銷的方法被證明是極有效的。為此,歐共體不得不每年對日本商品進行60至104項反傾銷調查。結果證實,2/3被調查的日本商品的價格構成是不合理的。

通過價格戰占領市場,對發起者來說,損失是暫時的。日本人願意付出代價,因為這可以把對手趕進廢墟。當對手無還手之力時,他們便作為勝利者提高價格,補回以前的損失。日本人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由此可見。使用策略的第一要義是實用。手段不管是高雅的還是低俗的,實用就好。日本人深得個中三味,因此用傾銷占領了大半個世界的商品市場。中國人就不會這樣。要麵子,於是就像中國武術一樣,好看,但不實用。

醉翁之意當然不在酒

美國市場運動鞋牌號繁多,但銷量突出的似乎隻有銳步(Reebok)和耐克(Nike)兩家,分別代表兩種流派。前者以造型俏麗、款式多樣見長,後者則講究舒適實用。因消費者口味每每變化,兩派勢力常常此消彼長,不分伯仲。

20世紀80年代中期,耐克公司推出AirJordan型號,由大球星邁克爾·喬丹做廣告,掛帥推銷,很快走紅全美,城市裏的青年爭相購買,幾乎人腳一雙。可惜好景不長,消費者漸漸嫌棄“喬丹”鞋的粗糙外觀,而耐克公司又不知因機變化,於是,造型精致、新穎的銳步鞋,很快獨家占領了市場。

熟悉內情的人都知道,耐克鞋的滯銷原因在於公司內部因素。耐克公司的經理人員多是運動員或球員出身,於生意並不在行,更無法隨機應變。況且,公司的管理也無一定之規,高級主管內部跳槽頻繁,部門之間協調大受影響。

過去,前球員經理們的全部推銷觀念可歸為一個樸素的信條:隻要你的產品質量好,消費者就別無選擇,大有中國古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味道。但是現在,麵對著市場經營的蕭條,經理們領悟到,這種球星式的自負與賣鞋生意是多麼的格格不入。消費者是帝王,並不是捧場的球迷。他們又認識到運動鞋絕不應該其貌不揚的,於是開始在外觀上做起花樣以適合消費者。

耐克公司的王牌是其獨家經營的“氣囊”技術,即在鞋跟及鞋底充氣以緩衝著力。比起泡沫塑料或橡膠,氣囊鞋穿著舒適,彈力也更經久耐用。這一技術聞世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耐克公司也很早就在鞋幫後部標明Air一字(英文“空氣”),但消費者卻始終對此一Air的含義不甚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