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話”不全是醜話
有這樣一件事:某公司的部門經理,人長得蠻英俊,但底下的人都叫他“醜哥”,因為他一開口,總是說:“我把醜話說在前頭,免得以後講不清楚,找麻煩。”然後就一五一十把要做的事布置下來,有些事情做起來有難度,但因為醜哥把話說在前頭了,所以別人即使有牢騷,也無話可說。久而久之,他的下屬也都了解他的風格,隻要他開口,就知道他要說“醜話”了。問題是,不管事情重要不重要,他都要這樣來段“開場白”,說話時又不苟言笑,也不管別人愛聽不愛聽,下屬們自然也不把他的話當話,做起事來也不去管什麼輕重緩急了。
“醜哥”說的話實際上並不醜,隻是例行公事而已,怪隻怪他每次說話都把“我把醜話說在前頭”這句話當做問候語,這是很失策的。實際上,大部分“醜話”是大實話,是“忠言逆耳”之語,是讓人引起重視的話,隻是有時說的人說得不客氣,而聽的人在感覺上就有點受不了。好話不總是好聽的話,有時聽上去受不了的話,才是真心話,隻不過,我們在說“醜話”時,要弄清楚該說不該說,該怎樣說。
如今提倡說實話,辦實事,我們說話辦事,總是希望有一個好的結果,讓對方能盡心盡力地做好事情,所以在交代工作或交辦事情以前,或作告誡,或作強調,都是很自然的;把要說的話說在前麵,事先交代清楚,避免事後的麻煩,也是很有必要的。現在雙方合作做事,講究訂立合同,分清雙方的責、權、利;外國人結婚還要簽個婚姻協議,說好離婚後雙方財產怎麼分割等,這些都是現代社會中人際交往中很正常的事,都有“醜話”說在前的意思在裏頭。
把“醜話”說在前,先打個招呼,既能夠起到一個警示作用,讓人對你的話有所準備,同時也是一種禮貌的表現,即有請求對方諒解的含義在裏麵。打個比方:就像下雷雨時,先打雷後下雨,人們在心理上就有了警覺,不至於手足無措,當然,光打雷不下雨或者打大雷下小雨,都是得不償失的。
有時把醜話說在前,還可以起到強調的作用,讓人明白事情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時在對人進行批評教育時,先說一些打招呼的話,可以起到緩解氣氛的作用,讓人感到你的真心誠意,你說的話也容易讓人接受。所以,“醜話”不僅僅是一種實話,而且還是一種金玉良言。
“醜話”也得好好說
當然,把“醜話”說在前頭,又能夠讓人接受,需要講究些技巧,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說。如果一味強調自己實話實說,而不管別人受得了、受不了,效果可能不會很好。所以,說“醜話”要注意兩點:一是不到萬不得已不說;二是實在要說的話,就好好地說。俗話說:“禮多人不怪”,禮貌周全,是與人交際之道,也是說話的前提。前麵說到的那位“醜哥”,如果在說話時講究些技巧,說不定會是受人歡迎的“帥哥”呢。
1.說前打招呼
在有必要說“醜話”前,先打個招呼,在別人心理上先打上“預防針”,讓他有所準備,這是最常用的“把醜話說在前頭”。比如“跟各位打個招呼,這件事很重要,務必引起重視”;“我實話實說,你聽了別生氣”等,這樣,別人聽了即使不很舒服,也會認真地聽下去。但切忌一口一聲“說真心話”,“老實說”等,說的多了,別人會懷疑你是否真的在說心裏話,效果也就沒有了。
2.說清前因後果
有時在遇到重大事情,或者做起事來不很賣力的人時,光說一兩句“醜話”,可能起不了什麼作用,這時就需要多費點口舌,把事情的前因後果說清楚:為什麼要這樣做,不這樣的後果又是什麼等等,這時候你不把“醜話”說在前頭,不把後果說得嚴重些,或者不加以反複關照,對方可能不會引起重視,後果可能就真的很嚴重了。
3.“醜話”反說
有時在遇到一些心理比較脆弱的人,或者是你的上司時,就需要把話說得婉轉一些,客氣一些。有位小男生,年紀輕輕就做了部門主管。他的本事就是會看人說話,對一般部下,他說起話來從不客氣,該怎麼說就怎麼說;而對老同誌,就顯得恭恭敬敬,從不說“醜話”。一次,公司下來一件棘手的活,還得限時完成,完不成的話,扣全年獎金。他就去找了一位“老法師”,用懇切的語氣說:“這件事情看來隻有你出馬了,別人如果做不好,領導非把他罵個狗血噴頭,你肯定不會有這種事了。”“老法師”聽得很舒服,也聽懂了話裏的意思,按時把事情做成了。
4.換一種口氣說
有時說話要義正詞嚴,理直氣壯,但有時用開玩笑的口氣,或者用旁人的口氣說出要說的話,效果可能會顯得更好些。如果大家都知道事情的重要性,你再作強調也起不了作用,這時候還不如開個玩笑,把要說的話說了就行了。一位老總在對下屬交代工作時,總喜歡用半真半假的口氣說:“先說一句,完不成任務的話,下個星期,我就要在門房問見到你了。”有時會用另一種口氣說;“這事要做不好,還不如回家洗洗睡了。”大家聽了哈哈一笑,知道該去幹什麼,同樣達到了效果。所以,“醜話”並不一定要板著臉才能說,隻要有效果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