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逆反心理來推銷商品,常常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一般廣告都是全力鼓吹產品質量如何好,如何“譽滿全球”,這些話吹多了,人們也就聽膩了。有人卻利用逆反心理來推銷商品。
那麼,怎樣更好地使用好這一方法呢?
首先,要打破常規的思考問題的方法,從反麵考慮問題,想出辦法。
比如,重慶火鍋,聞名海內外,在重慶市區及其所屬各區縣的街道上,到處都可見到“正宗重慶火鍋”的招牌。到底誰家是正宗,恐怕誰也說不清楚。因此,各家生意並不十分興隆。可是在重慶市的永川縣卻有一家火鍋店,在招牌上寫著很大的“冒牌”兩字,隨後是字形稍小的“重慶火鍋”四字,這家店夾在幾家冠有"iK宗火鍋店”之中。這一招真靈,招來不少顧客,生意十分興隆,使其他火鍋店羨慕不已。
如果你不把著眼點放在反麵,那麼,你就不可能想出這一奇招了。
其次,逆向賺錢法是較難的一種經商方法,因此,必須多動腦筋,才能想出好辦法來。
日本鬆下公司創始人鬆下幸之助曾認為,一個企業家隻有把不景氣看做是一個發展階段,才能從心理上克服消極情緒,積極行動,適時做出正確決策,在不景氣中求得生存。他說:“大家在不景氣下一籌莫展時,你仍應有開拓事業的勇氣和能力,再不景氣下去,將來就是你的天下了。在不景氣年代,機器設備、原材料反而便宜,這正是擴大生產規模、更新設備、開發新產品的好時機。”鬆下幸之助對不景氣的“逆向思維”,不乏辯證法的真知灼見。
“逆向思維”的經營哲學,實質上就是強調從不利中看到有利的因素,從逆境中看出轉化為順境的可能,從困難中看到來之不易的機會。它要求經營者對形勢有深刻的洞察力,敢於冒風險,做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決策,才能獲得在平時得不到的成功。一般人隻是根據常識來思考問題,即“隨大流”人雲亦雲,而一個高明的企業家,必須具有超常識的經營頭腦,必須在常識之外再加上一點超常識的思考法則,才能與眾不同,使自己和自己的事業出類拔萃。
李嘉誠便多次運用逆反法,在事業上屢獲成功。
李嘉誠曾因塑膠出品精良,直接取得外國訂單而獲利甚豐。這時候,他已經賺到了第一個100萬元港幣,當時100萬不像今天的100萬,幣值超過今天好幾倍,這個100萬激勵李嘉誠下決心更加努力去發展他的塑膠事業。
有一個美國財團,一直訂購李嘉誠的塑膠產品。因為他們的銷量在不斷強加,獲得很大利潤,因此他們提出要增加訂單,李嘉誠卻以無法滿足而婉言謝絕了他們的要求。
這個美國財團又提出要求,讓李嘉誠推掉其他客戶的訂單,專門替他們生產,李嘉誠也婉拒了他們的一番好意,因為工廠與其他客戶也是有著多年的感情,有些還是當年支持過他創業的老朋友,他不能因此見利而忘義。這裏再一次體現出李嘉誠先生為人處事的誠懇精神。
從長期戰略眼光上來看,李嘉誠也不願意把“全部雞蛋”放進一個籃子裏。所以他沒有答應美方要求。
但是,美方卻有了新的動作。為了增大貨源,一發狠,這個美國財團提出以300萬港元的代價把李嘉誠整個塑膠工廠購買下來。
這個價錢實在太有誘惑力了!因為李嘉誠整個塑膠工廠,最多價值100萬港元而已,如今竟然有人以三倍價錢來收購他的工廠,這筆橫財簡直就像從天而降一樣。李嘉誠也就不能不怦然心動了。
李嘉誠小心地計算過,即使把這家塑膠廠繼續經營下去,再過幾年也不可能賺到200萬的利潤。他和妻子整夜睡不著,反複思量和討論,最後決定把塑膠工廠賣出去。別人都以為李嘉誠會用這筆錢來再創辦一家規模更大的塑膠工廠。
然而,李嘉誠認為塑膠事業的發展雖然蓬勃興旺,就是因為太蓬勃,太興旺,所以大家都把經營塑膠廠當做一塊肥肉。不但塑膠機器和原料不斷漲價,而且,在你爭我奪的情況下,也把熟練的塑膠工人的工資升到了不合理的程度,如果再投資去經營塑膠工業,利潤就很有限了。況且,目前塑膠工業雖然形勢看好,但也已達到了飽和程度,前景未必樂觀。正是憑著敏銳的洞察力和直覺,加上李嘉誠夫婦倆周密的商量討論,終於決定放棄多年經營的塑膠事業。
的確,做生意不能不動腦筋,要麼捷足先登,要麼獨辟蹊徑,與眾不同,走別人不太關心的冷僻的道路。
李嘉誠決定改行去經營地產生意。
他初做地產生意時,也是戰戰兢兢地由小規模做起,先買下一塊地,請測繪師繪圖,再找承包商興建房屋。新樓才建到一半,香港也受到了大陸“文化大革命”浪潮的波及,人心惶惶,略有經濟實力的人都往外跑,紛紛將產業廉價拋售,由於大家都爭著賣房子。李嘉誠又一次巧妙而大膽地進行逆向思維,出人意料地把手上擁有的全部資金孤注一擲,大量收購土地和房屋。
當時,有些朋友認為李嘉誠這樣做太愚蠢,將來可能會弄得身無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