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做人篇(3)(2 / 3)

此時,秦國對山東六國的軍事攻勢日益猛烈,一度號稱強大的趙國也頻頻受到它的攻擊。司空馬人趙後,根據當時的形勢以及他對秦國政治的了解,建議趙王采取割讓土地用以賄賂秦國的計謀,激起其他諸侯國對強秦兼並政策的恐懼與反感,進而重新構建列國合縱抗秦的軍事同盟,借此來保存趙國。這在當時秦強趙弱的情勢下,不失為一種辦法,但是趙王沒有采納他的計謀。

趙王沒能采納司空馬的計謀,卻也無法阻擋秦國的強烈的攻勢。司空馬見趙國大勢已去,毅然決定離開趙國。

司空馬隻身來到平原津渡口,遇到了渡口守令郭遺。郭遺見司空馬來自都城邯鄲,便向他詢問秦、趙二國的戰爭情況,以及趙國在這場戰爭中的前途與命運。司空馬望著驚濤拍岸的黃河古渡口,望著洶湧東去不複返的黃河之水,直言不諱地告訴郭遺:趙主沒有采納他的計謀,趙國將逃脫不了亡國滅族的厄運!

秦王政十三年,秦將桓睢進攻趙國,在平陽大敗趙將扈輒,殺了趙國lO萬軍士,扈輒也死予戰場。秦、趙二國的戰爭,就當時形勢而言。是一場實力懸殊而結果不難預測的戰爭。因此,郭遺對趙國必亡的結論並不懷疑,他所關心的是趙國還能支持多久。於是他請司空馬推斷趙國的滅亡時間。

司空馬由秦人趙,對雙方的情況都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在趙王摒棄他的計謀不用而迫使他離趙出走時,他對趙國何時滅亡的問題已經是成竹在胸了。此刻,他麵對郭遺,以一個戰略家的口吻直接而明快地說:“趙國必亡。但它如能啟用武安君李牧為統兵元帥,可以抗秦一年;如果它殺掉李牧,它就支持不了半年。但是,現在趙王身邊的韓倉,此人心胸狹窄,嫉妒功臣,曲意迎合趙王,深得趙王的寵信。趙國目前危在旦夕,趙王勢必進一步偏信他,而他又極容不得李牧。因此,武安君李牧將難保性命,趙國滅亡也不會超出半年!”

司空馬對郭遺提到的李牧,是戰國末年趙國可數的名將之一。他長期駐防在趙國北部邊境,多次擊敗東胡、林胡和匈奴等大草原遊牧部落軍隊對趙國的進攻。秦王政十四年,他曾率領大軍在肥地大敗秦將桓難,迫使殘敗之後的桓難懼罪逃奔燕國,因此他被趙王封為武安君。司空馬以一個軍事謀略家的眼光,注意到李牧在趙國抗秦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他又不失一個政治家的敏感,意識到李牧必死於趙國黑暗腐朽的政爭之中,因此,他推斷趙國的滅亡乃是一個拭目可待的事情。

秦王政十八年,秦國在滅掉韓國之後大舉進攻趙國。秦趙戰爭進入了大決戰的階段。越王遷任命李牧、司馬尚率兵抵抗,然而偏信小人的趙王遷卻未能始終如一地任用李牧。秦國使用離間計,賄賂趙王身邊的寵臣,散布了武安君李牧要造反的謠言。趙王遷輕聽輕信,不顧軍事上臨敵易帥的大忌,一麵派出趙蔥、顏聚代替李牧指揮軍隊;一麵派出讒臣韓倉處置李牧的“謀反案”,韓倉即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了李牧。

李牧死後,秦軍拉開攻勢很快擊敗了趙軍,趙軍將領趙蔥戰死沙場,顏聚戰敗逃亡,趙國完全喪失了抵禦的力量。秦軍趁勝攻破趙都邯鄲,俘虜了趙王,趙國滅亡。

從李牧被殺到趙國滅亡,前後時間僅5個月,這正如司空馬所預測:趙國如果殺掉李牧,它將支持不了半年!趙國的滅亡,是曆史發展的大勢所趨,更重要的內在原因,正是趙王偏信小人,不能廣開言路,采納有識之土的建議。如果趙王忍偏持公,不聽信小人的意見,殺害李牧,至少趙國不會那麼快就滅亡。

學會拐彎抹角

人無論處在何種地位,也無論是在哪種情況下,都喜歡聽好話,喜歡受到別人的讚揚。的確,做工作很辛苦,能力雖然有大有小,畢竟是盡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當然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和社會的承認,這也是人之常情。會為人處事的人,此時必然是避其鋒芒,即便覺得你幹得不好,也不會為直言相對。生性油滑、善於見風使舵的人,則會阿諛奉承,拍拍馬屁。“那些忠直的人,此時也許要實話實說,這就讓人覺得你太過莽直,鋒芒畢露了。有鋒芒也有魄力,在特定的場合顯示一下自己的鋒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大過,不僅會刺傷別人,也會損傷自己。做大事的人,過分外據自己的才能,隻會招致別人的妒嫉,導致自己的失敗,無法達到事業的成功,更有甚者,不僅因此失去了政治前途,還累及身家性命,所以有才華要含而不露,對他人不可過於耿直地指責和批評。

過分直露自己的見解會招致他人的妒恨,但也不是說因此要不分是非曲直,什麼事都一味地說好。忍莽直是讓我們在對別人提出批評意見的時候,要盡量采用別人接受的方式,同樣可以達到讓別人改過,使事業、工作能進一步發展的目的,為什麼非要吵得麵紅耳赤,最後猶如仇人一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