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你無法控製別人,但你可以提高人氣(4)(2 / 3)

有的人平時不和別人來往,有事時就笑著說:“我是無事不登三寶殿……”說起來感覺這句話非常好,但聽者心裏也不是滋味。

你是否認識這樣的朋友——每周甚或每天總要花個把小時用來打電話,諸如“老張呀,兒子上幼兒園的事搞好了嗎?”、“王姐,胃還疼嗎?”他們沒事的時候也會給你問候,是不是讓你感到很溫暖呢?

人是社會的主體,作為社會主體的一員,我們每個人的生存與發展都離不開別人的幫助,登門辦事自然也是常有的事情。可是,現代社會中,我們不禁要問:無事不登三寶殿,那等到有事時再登“三寶殿”是不是為時已晚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交際圈,有自己的至交好友,所不同的是交際圈有大小之分,朋友有親疏之別。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而有些困難僅靠一己之力是無法解決的。我們需要尋求他人的幫助,首選的對象可能就是平時經常來往的朋友或者是曾經拜訪過的某些人,哪怕我們並不熟悉,甚至僅有一麵之交,但畢竟還是有過交往,也許事情就會好辦許多。

大千世界中,社會的複雜,人性的各異決定了求人辦事的艱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都經曆過這樣一些事情:托與自己毫無關係的人甚至連麵都沒見過的人辦事,就算你登上“三寶殿”,人家還未必肯見你,更別提解決問題了。很多人辦事講情麵、講交際,有時都重於講責任與講義務。平時連門都不登,有事時才想到求助,如此一來,吃“閉門羹”也就不足為奇了。

無論麵對何種難事,一定要牢記一條:常去拜訪你能用得著的人,遇見難事就有路子了。

細細想來,無事常登一下別人的三寶殿,在現代社會中,無論對於我們的生活、學習還是工作,都是有很多好處的。

人們常說多個朋友多條路,然而,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成為路,走的人少,路也就自然荒蕪。再想走,明明記得它是平坦大道,全無阻礙,卻不知被什麼絆了一跤,原來已經雜草叢生,灰鼠飛快地跑過,草叢中不知會不會有蛇冷冷地潛伏?這一條陷阱處處埋伏的路,好不容易穿過,上了三寶殿,能叩開門嗎?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佛能答理你嗎?

所謂的路子,是指遇到緊急情況或需要某種情報時可以靈活動用的東西,如果在這種萬一的情況下不能為自己的利益發揮作用,則缺乏擁有路子的意義。

因此說,對方萬一是自己想請求幫忙的對象,即使是平常無事相托時,也有必要認真地保持聯絡。倘若是平時保持著聯係的對象,即使是困難的請求也容易開口提出,而對方也必定不會覺得自己遭到利用,並能輕鬆地應允協助。

反過來說,所謂路子,如能保持在無事相求時也相互聯絡的關係,才是最理想狀態。

個人也好,團體也罷,在發展中都不會一帆風順,都會有求於人,這是很正常的。一個人,在家靠父母,出門要靠朋友;一個團體,本身要自強不息,還要與夥伴合作;一個國家,要睦鄰友好,與鄰為善,與鄰為伴,共同闖難關、渡險灘。

真把朋友當三寶殿,就別忘了有事沒事去溜達一下,哪怕什麼也不做,也總比無事不登來得好。

“平日注入一滴水,難時擁有太平洋”。這句商業廣告詞大家也許並不陌生。要想在危難之時有人相助,平日裏的付出是必需的——“無事常登三寶殿”還是有必要的。

尊重一切人,哪怕他遠不如你

尊重是一門學問。懂得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就是將自信、善良和寬厚播種在他人的心田。尊重別人,是一種理解、一種美德、一種瀟灑、一種坦誠。

因此,要尊重一切人,哪怕他遠不如你。

有一個非常有錢的富翁,但卻受不到旁人的尊重,他為此苦惱不已。

某日上街,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便擲了一枚亮晶晶的金幣於其破碗內,可是乞丐竟忙於捉虱子而毫不理會。富翁不由得生氣了:你沒看見我給你的是金幣嗎?

乞丐仍不抬頭,答道:“給不給是你的事,不高興可以拿回去。”富翁大怒,於是又丟了十個金幣於碗中,卻不料乞丐依舊不理不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