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謹慎而不寡斷(3)(2 / 3)

春秋戰國時期,吳國漸漸強大起來,吳王夫差想派兵攻打楚國,大臣們苦勸不聽。有幾天,夫差發現自己的侍衛官總是早晨到後花園裏去,回來的時候,衣服全被露水打濕了。

夫差好奇地問:“你每天出去這麼早做什麼?”

侍衛官說:“後園的樹上有隻蟬在歌唱,卻沒有想到有一隻螳螂正在它的身後舉起了前爪。可是,螳螂也沒想到有一隻黃雀在後麵正要啄食它呢。黃雀隻顧著螳螂了,沒有想到我在樹下用彈弓瞄準了它。大王,你看,顧前不顧後有多危險啊。”

夫差說:“你的意思我明白了,瞻前顧後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告訴李將軍,馬上取消這次出兵楚國的計劃。”

越是在事情即將做成功的關鍵時刻,越要防止魯莽行事、操之過急而走向滅亡失敗。隻有謹慎,就可能順利地化否為泰,轉危為安。

張良年輕時是一位熱血青年,為報國仇而不惜身家性命謀刺秦始皇,不成而浪跡天涯。後來各地義軍紛起,雖有幾支起義軍邀他入夥,但沒有被看得上的,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後認為劉邦是諸豪傑中可事之人,乃從劉,輔佐劉奪得天下。

張良雖沒有攻關奪隘的赫赫戰功,但劉邦深知這位謀士在他統一天下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他曾說:“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子房功也。”要封張良為食邑三萬戶侯的大官,還是張良比較謙虛,退而求其次為留侯。

張良輔佐劉邦東征西戰,為漢一統天下,建立了蓋世功勳。但他能功成身退,不戀富貴。張良在建議劉邦任蕭何為相國後,他便對劉邦說:“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倨,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鬆子遊耳。乃學辟穀,道引輕身。”

張良認為,作為平民百姓到了這個地步已經心滿意足了,於是決心隱退,“從赤鬆子遊”。赤鬆子是傳說中的仙人,後來學辟穀(不食五穀的一種氣功)修煉輕身功而終一生。張良的選擇算得上高明,確實正確地保留了生前身後名和家人不說,後半生還做了自己喜歡做的事,恢複自由身,不枉活一生。

同張良一樣曾被劉邦推崇備至的韓信,最後身首異處。當劉邦需要韓信的時候,也確實演出過蕭何月下追韓信這樣動人的一幕。劉邦高興的時候也說過:“帥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曆代統治者都是如此。為人臣者、為下屬者雖不是個個都需隱退,當然也是因上司的脾性和心胸而定,自己去留掌握於自己的手中,別做了權力爭鬥中的犧牲品就好。

張良謀國有遠慮,謀身知近憂。對於張良的激流勇退,史家多有褒貶,說法不一。但是作為一個謀略家,張良是非常懂得權衡利弊關係的。在國家大局已定的情況下,身體不好,年邁知退,讓位後人,現在看來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人生就像浩瀚無垠的大海,不會永遠風平浪靜,時常會有驚濤駭浪驟起挑釁。在人生的大海上駕馭著人生小舟時,就要有勇於迎戰風浪的從容和鎮定,就要有長遠的眼光和氣量。這樣,你的一生才會消融災禍,迎來吉運的曙光。

做事既要看到眼前,更要著眼未來,不可鼠目寸光。隻顧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果是十分有害的,有時甚至是危險的。情況千變萬化,問題錯綜複雜,隻顧及一點怎麼能行呢?不論幹什麼事情,要想得到成功,就必須克服顧前不顧後的毛病。

胡雪岩曾經說過眼光的問題:“如果你擁有一縣的眼光,那你可以做一縣的生意;如果你擁有一省的眼光,那你可以做一省的生意;如果你擁有天下的眼光,那你可以做天下的生意。”研究很多有成就的人,不能不為他們的眼界所折服。開闊的眼界可以很有效地拉近自己與成功的距離,使自己少走彎路。眼光準,就能把握機遇;眼界寬,就能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以小見大,看得全麵透徹;眼界高,就會追求無止境,人生更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