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謹慎而不寡斷(2)(2 / 3)

曾國藩將“重”字提高到非常高的境界。鹹豐十年四月,他給李續宜寫信說:“大約勤字、誠字、公字、厚字,皆吾輩之根本,刻不可忘。”此處之“厚”,即“重”字之意。

與“重”字相反,曾國藩認為“輕薄”是最應戒除的。鹹豐十年五月,寸也又寫信給李續宜,說:“大抵激之而變薄者,吾輩之三臣病。此後請默自試驗,若激之而不薄,則進境也。”他還說:“由厚趨薄易,由薄反醇難。讀書人毅力不堅,一旦遭受重大挫折,便往往趨於偏激、輕薄。”曾國藩所以諄諄告誡,正是要其幕僚堅定不移,不要因為世變而走上邪路。

曾紀澤與其父相反,他說話太急,行動太急。曾國藩認為這是“輕薄”字之病,不可不痛加糾正。在家書中,關於此方麵的就有十封左右,不厭其煩,屢屢告誡。

曾國藩的沉穩,還表現在他的字跡上。曾國藩青年時期的日記,時而行書,時而楷書,很隨意,說明這一時期他性情尚未趨於穩定。及至鹹豐八年以後的日記,才維持行書字體,且大小勻稱,整齊劃一,這象征著他的思想和人格,已臻成熟,不易隨波沉浮了。

曾國藩不承認天才,而主張後天的努力和磨煉。他認為做事沒有韌性,在不經意間成功的人,會導致因初時太順利而忘乎所以。這些人經驗積累不夠,心理成熟也不夠,若不願再付出艱苦努力,成就難以通天,一如江郎才盡。他認為一寸一分地積累功夫的人,表麵看來比那些投機取巧、輕取輕進的人似乎又鈍又遲,甚至有點迂,但功底深厚、厚積薄發,必成大器。對於絕大多數並非天才的人來講,這是成才的正道。

成才如此,做事也是如此。1863年12月,曾國荃的湘軍圍困天京已經一年之久,但不見攻下。1864年2月,曾國荃又指揮軍隊一麵在太平門東側挖地道,準備以炸藥炸塌城牆攻城;一麵以重炮轟地堡城。然而,連續進攻幾個月,地堡城仍舊固若金湯,巋然不動。地堡城攻不下來,地道也就挖不成,弄得湘軍將領一個個垂頭喪氣,急得曾國荃罵天罵地。這時,各方麵的壓力紛至而來,一是朝廷的壓力,越催越緊;二是輿論壓力,認為曾氏兄弟為貪天京全功,拒絕他軍助援;當然還有其他人對湘軍不滿情緒的發泄。而這時曾國藩並沒有急躁,並寫信給他的弟弟曾國荃,有條不紊地進行指導和忠告:“望弟無貪功之速成,但求事之穩適。”兩個月後,天京終於被攻克。

曾國藩常說:“穩重行事,有勝無敗。”攻克天京一戰,正是他求穩戒躁思想的成功運用。穩重行事,就要謹慎,計劃詳密,戒除魯莽,這樣才能冷眼旁觀、抓住關鍵,一擊便中要害,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草率是魯莽的一大表現。世上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係的,如同大網。做一件事要想到它的前因後果、左右羈絆、上下影響。一件事情辦不好,其他事情也不會辦好。曾國藩說:“大凡辦一件事情,其中常有互相曲折交彙之處,結果一個地方不通,那麼處處都受到牽製。”

而做事謹慎,則主要表現在深思熟慮上。曾國藩一直認為如果對所辦的事情沒有周詳的思慮,往往會導致功虧一簣。李續賓和曾國華在三河鎮全軍覆沒,就是思慮不周所致。曾國藩怕文官不勇敢,怕武官不穩重,他總是反複叮囑,自己辦事也力圖考查詳備。比如怎樣辦好鹽務曾國藩說:“太平盛世,出處防偷漏,售處防侵占;亂離之世,暗販抽散厘,明販收總稅。”這就把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不同方式、不同策略考察得清清楚楚,交待得詳細周全。

總之,“穩”才能堅定,“重”才能謹慎。穩重行事,勿急勿躁勿輕薄,才能縱覽全局,勝券在握,良機不失;才能修身養性,灑脫自如,得人生之道。

6.嘴上無毛,辦事不牢

做事金典:性急嫁不到好漢子,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俗話說:“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做事時大多數人都有急躁的毛病,但這樣的確是有害而無益的,要做個會做事的人,不妨讓行動慢上一拍,事情往往做得更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