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株公司在鼎盛時期,在全國所有大中城市,注冊了600多個子公司,在縣、鄉(鎮)設立了2000多個辦事處,各級營銷人員總數超過15萬人。吳炳新曾豪言,除了郵政網以外,在國內沒有比我的網再大的了。僅1997年上半年就一口氣兼並了20多個製藥廠。與此同時,管理隊伍也出現了超常膨脹,短短四年內,母公司、子公司管理人員相應擴大了100多倍。
日後一位副總裁用“十天十地”為三株畫了一幅像:“聲勢驚天動地,廣告鋪天蓋地,分公司漫天遍地,市場昏天黑地,經理花天酒地,資金哭天喊地,經濟缺天少地,員工怨天怨地,垮台同行歡天喜地,還市場經濟藍天綠地。”
在“巨人”倒下之後,史玉柱曾經總結自己的經驗時說:“自己最大的失誤,就在於不懂財務失去了對風險的控製。”吳炳新曾對史玉柱說:“天底下黃金鋪地,哪個人能夠全得?一個人要學會控製自己的貪念。”
史玉柱和吳炳新的經驗總結,無非是說做事情要有控製,必須要經得起誘惑。無論是人還是企業,因為冒進而死,往往都死在最為輝煌的時候,所以尤其令人可惜。
複星集團的老總郭廣昌曾經說過:“快與慢不是外界可以評判的,快慢的標準在於自身對平衡感的把握。”節奏和平衡是郭廣昌此番談話中最頻繁提及的兩個詞彙。
郭廣昌曾經熱衷於自行車運動,在大學裏他的兩件“成名之作”都和自行車密切相連:第一件是在1987年暑期,他一個人不聲不響地騎自行車沿大運河考察到了北京;第二件是在1988年暑假,他組織十幾個同學搞了個“黃金海岸3000裏”活動,騎車沿海考察,到了海南。
“企業的經營和騎自行車很相似,自行車比賽有兩種,一種是比快,一種是比慢,速度快了有危險,速度慢了也會摔跤。所以一方麵不能太快,另一方麵認為越慢風險越小也是片麵的。”
既然速度不會被放棄,那麼不同的,其實隻是側重點的不同。2004年,複星集團總裁郭廣昌曾經說過:“除了四大主業之外,我們都選擇淡出。根據上半年的外部環境和企業自身的情況,我們調整了發展節奏,以使集團發展更加平衡。”郭廣昌說,今後複星將會更加看重對主業的發展,對進入新的行業會更加謹慎和敏感。
我們在做事情時需要注意速度問題,做事並非越快越好,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證明了這一點,這就要把握節奏和平衡。
比如開車,當汽車以合理的速度行駛的時候,它會完全在我們的控製之中,是平穩和安全的。但是當速度提高以後,雖然看上去短時間內效率提高了,但是它出事故的幾率也會隨著提高。
又比如經營,企業的業務發展速度比較快,但是相對來說,企業的管理和控製能力提高的速度就要慢得多,因為它是一個知識、經驗、以及文化逐漸積累的過程。當業務發展速度過快的時候,管理如果跟不上,就可能會出現管理失控,企業就會出問題。
所以從長時期來看,高速度往往不一定能帶來高效率,結果很可能是“欲速則不達”。實踐證明,真正的高效率是長期保持一種穩定的合理速度,節奏是音樂的靈魂,沒有節奏的音樂是一堆破爛的音符;節奏是詩的靈魂,沒有節奏的詩是一窪肮髒的積水。做事情能夠處理好速度與安全的關係,做到張弛有度,才能避免失敗。
做事心浮氣躁,欲速則不達,隻有凶險而無利益。這就要求我們要有耐心,持之以恒,循序漸進。俗語說:“心急嫁不到好漢子,性急吃不了熱豆腐。”話雖粗俗了點,但理卻是這個理。
5.謹小慎微,穩中求勝
做事金典:穩重行事,就要謹慎,計劃詳密,戒除魯莽,這樣才能冷眼旁觀、抓住關鍵,一擊便中要害,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
曾國藩常說:“穩重行事,有勝無敗。”穩重行事,就要謹慎,計劃詳密,戒除魯莽,這樣才能冷眼旁觀、抓住關鍵,一擊便中要害,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人隻有心靜之後,才能頭腦冷靜、理清脈絡、胸有成竹。表現在外,即是沉穩威嚴、不急不躁、不慍不火。曾國藩對“靜”一字認識極深,內心自然克製一些浮躁,因而才有他謹言慎行、不苟言笑的威嚴容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