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才會有些沒有成功的人發牢騷說,機會在現在的社會多如牛毛,而我們的能力卻小之又小,所以那麼多的機會就不屬於我們了,我們沒有能力,即使有機會也隻能讓它悄悄地溜走。
我們姑且引入機會成本概念來解釋這個規律。機會成本又稱“擇一成本”,即指把已放棄的方案可能獲取的收益,作為評價優選方案即被選取方案所付出的代價。它是在管理會計或投資決策中常用的名詞。其實機會與能力比值的核算也是如此:假如一次機會與一個人能力硬件配置是成正比的話,那麼,他為實現目標所付出的成本自然要小很多,假如一次機會讓另一個缺乏把握這次機會能力硬件的人去硬著頭皮把握,那麼他很可能就要付出遠比目標值更大的成本。
比如足球這一運動,你對其規則很精通,也很感興趣,若是舉辦足球聯賽,自然給了你機會,想去參加?不行呀!你的先天性體力就有缺陷,或者你根本就沒接受過足球技術的基本訓練,所以這種機會隻能讓給有踢球天賦的人,而你由於能力有限,隻能乖乖地去當球迷。如果你把聯賽也當作自己拚殺賽場的機會,那麼你付出了很多財力物力,最後恐怕什麼名次也得不到。
謹此提醒讀者諸君,在機會麵前,要多個心眼,好好想想你的能力是否與眼前的機會相匹配?如果不相匹配,即使乍看上去是機會,那也不屬於你,因為屬於你的機會成本並沒有實際發生,你也不必為別人把握住了機會而耿耿於懷。因為隻要有能力的人,是不愁沒有機會的。
多個心眼看機會與成功
上世紀末歐洲冠軍杯,曼聯對拜仁,進入最後的總決賽,曼聯在比賽即將結束前,0:1落後於拜仁,觀眾不忍看曼聯這隻已被煮熟了的鴨子的慘狀,紛紛退場,拜仁奪冠的機會也由此開始進入倒計時,孰知就在補時的2分鍾裏,奇跡出現了:曼聯人“一射一炸”送給了拜仁兩記漂亮的人球。日耳曼人灰頭土臉、愣愣地瞅著曼聯——煮熟的鴨子撲棱撲棱地飛了,還有什麼滋味能比此更苦澀的呢?
這正應驗了經濟學家的一句話:機會是機會,成功是成功——二者不可同日而語。拜仁隻享受了機會,就在成功門口轟然倒下。
這種情況不難理解。因為前者是開始,八字還沒一撇,後者是完成,是對完成者的定性結論。同理,抓住了能改變一個人一生的機會,也並不意味著你已經成功地完成了人生轉型。因為你抓住了機會後,更重要的是要有個操作的過程,好機會要配上好的操作,才有成功的可能性。就像拜仁和曼聯的那場球,他們從機會到成功,實際上隻需要2分鍾,勝利在望時,拜仁的心態出現了微妙的變化,鬆懈了,正由於這點鬆懈,痛失好局,讓煮熟的鴨子飛了,這就是機會黑色幽默規律。
有句話叫“走過的未必都是路”,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你走了不是心理預期的路唄。
毋庸諱言,成功,對擁有機會者是夢寐以求的事。但機會隻能影響成功,卻不能決定成功。真正能決定成功的條件,是對機會動作的過程。進入這個過程,就要把握如下3個方麵的準則:
一是抓重心,不放棄小細節。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要想做的事有很多,但若是樣樣事都去事必躬親,眉毛胡子一把抓,那就很可能一事無成。凡事在事先都得用腦子去作一下輕重的評判,然後分個輕重緩急,盡量把重心放在對你的最高目標有利的事情上,少做無關緊要的事。當然,所謂“少做”並不意味著可以對小事不聞不問,隻是把小事放給能做小事的人去做而已。“要事第一”是自我管理的原則。所謂“有效管理”,就是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的重點管理。先由自己決定什麼是重點後,自己掌握住重點並時刻盯住事情發展的進程,同時要把統籌安排細小環節的事給他人去操作,這樣才能忙而不亂,有集中有分散地與他人攜手走向成功。
二是要競爭,不要鬥爭。競爭,是把握機會走向成功的主要手段。但欲圖成功者先要有利人利己的心理質素,同時要把機會操作看作一個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你死我活的角鬥場。有些好鬥的人,心裏總存有一種“二分法”的所謂處事“原則”:非強即弱,非勝即敗。其實,世界給了每個人足夠的立足空間,他人之得並非自己之失。因此,“雙贏思維”成為人們運用於人際關係的原則。利人利己觀念的形成是以誠信、成熟、豁達的品格為基礎的。豁達的胸襟源於個人崇高的價值觀與自信的安全感,所以不怕與人共名聲、共財勢,從而肯嚐試無限的可能性,充分發揮創造力和寬廣的選擇空間。所以,成功者是應該具有要競爭,不要鬥爭的心理素質的。
三是善溝通,把握換位式。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話本來是用於兵家之計的,但從邏輯性來看,用於當今成功者的處世溝通,也不無道理。怎樣做到知己知彼呢?養成與他人設身處地的“換位”溝通習慣,則是最有親和力的溝通。欲求別人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對方。人人都希望被了解,也急於表達,但卻常常疏於傾聽。眾所周知,有效的傾聽不僅可以獲取廣泛的準確信息,還有助於雙方情感的積累。當你的心理素質已經到了既能把握自己、保持心態平和,又能抵禦外界幹擾和博采眾家之言時,你的人際關係也就上了一個台階。有了良好的人際關係,你的事業無疑又加上了一個成功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