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的先輩早就深諳相時而動、見機行事的經商之道,用精練的語句理清了其中的頭緒,追趕時限,抓住時機,果斷地快買快賣,做到“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物品的價值攀高至極,接下來根據時機變化設定好買與賣的軌跡,一旦時機到來便果斷出手。所以先輩教導我們,必須將其視為燙手的山芋迅速兌現!不然,就隻能眼看銀子變成水!同理,當物品的價值墜入低穀,堅信看不見的手的存在,那麼就請將其像珍珠一樣囤積,靜候價值如雨後春筍一樣向上升漲,待到高峰之時,就是出手良機。
拜灶王爺的習俗,也即舊民俗臘月二十三家家要祭灶王爺,都買糖瓜(關東糖做成的圓塊塊)上供,為的是甜灶王的嘴,讓他“上天言好事,回家降吉祥”。所以糖瓜銷量極大,各商家都搶著及早進貨備足。
過去的老北京,海味幹果行業大都由山西買賣人經營。有的專事批發,集中在前門外鮮色口一帶的大宅院裏;有的專門零售,如正陽門南的“信遠齋”、西單的“源興昌”、東單的“利通祥”等都是名店。山西人的勤勞節儉和善於理財是全國聞名的。有句俗語“寇老西兒舍命不舍財”就是這麼來的。除幹鮮海味行業之外,老北京的銀行、糧店、顏料油等各行業中山西商人也占大多數。
老北京“信遠齋”自製的酸梅湯,以酸梅桂花、冰糖及少量中藥為原料熬製而成,是一種很好的消暑保健食品,享譽海內,從而達到暢銷盈利的目的,充分展現了先輩商人的精明。尤其是在農曆春節時分,京城多供應“雜拌”。將糖果、核桃、紅棗、柿餅、果脯之類數十種食品混合在一起,論斤兩銷售。分為“粗”和“細”兩種。粗的賤,細的貴,把握時節利於特定商品的銷售。滿足了貧富不同顧客的需求。
如果能把握商機,搶占時限,占得大部分市場,那就真可謂獨領風騷了。待到時限一過,商情即轉,原本暢銷的商品成了呆滯貨,又占資金、又占庫房、又占人力,成了累贅,若削價不狠是難以盡快甩掉的。因為消費者也都懂得“有錢不買半年閑”的道理,沒便宜可占,誰肯掏腰包?所以精明的商人為了騰出資金和手腳再做別的賺錢生意,必然拿出“賠本賺吆喝”的氣魄,從被動中掙脫出來,去尋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商人忌諱無償占用資金,那些尚未賣出的商品積壓在倉庫之中,非但生不出半點“利”,還要天天貼進去許多“息”,就是說它的進價時時在漲;而且,食品要變質,衣物要變舊,金屬要生鏽。即使來年再賣也是個“賠”字等著。與其那樣,倒不如“剜肉補瘡”,盡快啟動資金再做周轉,賺回損失。既解放了自己,又便宜了顧客。“寧賠勿存”是亡策中的上策。
時空在精明的商人手中就像線在能幹的裁縫手中,不管多麼糾纏不清,經過一番穿針引線,出來的都是一套精美的藝術品。當我們對這些能工巧匠羨慕不已時,不如將這番感歎所耗費的精力用在虛心鑽研的功夫上。
如何才能像他們一樣,掌握這些製勝的技巧?兩個字,樸實!
隻有樸實的心態才能剝去雲山霧罩的麵紗,發掘出其中的真相。其實訣竅就在時空本身,每一步如何行動,如何分配資源,流動的時間告訴了我們一切。
我們生活在周而複始的時空之中,任何與我們相關的東西其實都在簡單重複演繹,就像太陽東升西落。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樣。我們每時每刻觀察到的隻是這些簡單循環的一個瞬間,一個片麵:不要過分在意片麵的價值,聯係它的發展循環,找到它在這大輪回中所處的位置,它的曆史是怎樣,未來的走向又是如何。回答了這些問題,那麼任何困惑都將迎刃而解。那些精明的商人就像沉著的戰爭指揮官一樣,運籌帷幄,決勝千裏。
用樸實的心態,把握事物運動變化的機理,然後,相時而動,見機行事,這樣的商家,又怎能不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