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以義為利,趨義避財
清朝年間,有一商人名舒遵剛,精榷算,善權衡。經商之暇。他喜歡讀《四書》、《五經》,並把書中的義理運用於經商之中。他曾說:“錢,泉也,如流泉然。”他還說:“對人言,生財有大道,以義為利,不以利為利,國且如此,況身家乎?”
徽州商人李大皓告誡他的繼承者說:“財自道生。利緣義齲,以此嚴於律己,做到視不義富貴若浮雲。子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以義取利,德興財昌,舍義取利,喪失了義也得不到利,為商者應深以誡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如果一個經商者有長期的理性和智慧,他必不會用惡劣、卑鄙之手段去獲利。用惡劣的手段去做任何生意,最終將會失去已獲的利潤。
7.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韓非子五蠢》中說:“鄙諺曰:‘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此言多資之易為工也。”這裏強調了一個“善”字。
資金不足,必須善於使用,使用的目的也是獲利,唯有資金與商品流通不息,才能使利潤滾滾而來。對待商品要做到“務完物”,即貯藏的貨物要完好,腐敗而食之貨勿留。處理資金要做到無息幣,即指貨幣不能滯壓,貨幣欲其行如流水。貨幣和商品流通了,買賣就活了。宋代的沈括舉例說:“十萬元資金倘不周轉,雖百歲故十萬也,如果貿而流通,加快周轉,則利百萬矣。”
8.奇計勝兵,奇謀生財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說:“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勝。”書中還列舉了賣油脂的雍伯、賣肉製品的濁氏等商人,他們都是掌握一技之長,經營奇物的商品而致富的,後世的張小泉剪刀鋪亦然。
清代山西太穀曇一個曹氏商人,有一年看到高梁長得莖高穗大,十分茂盛,但他覺得有些異樣,隨手折斷幾根一看,發現莖內皆生害蟲,於是,他連夜安排大量收購高梁。當時一般人認為豐收在望。便將庫存高梁大量出售,結果高梁威熟之際多被害蟲咬死。高梁欠收,而曹氏商人卻因奇計而獲利。
9.擇人任勢。用人以誠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齊國的商人叫刀閑。當時的商人一般都不願雇用頭腦靈活的人做事,唯獨刀氏專門雇用這種人,並給以豐厚的報酬和充分的信任,放手大膽地讓他們去幹。這些雇工幹得十分賣力,也非常出色。
明代蘇州有個叫孫春陽的雜貨店,其店分為南北貨房、海貨房、醃臘房、醬貨房、蠟燭房,售者由櫃上取下一票,自往各房發貨。而管總者掌其綱。一日一小結,一年一大結。自明代至清乾隆年間二百多年,子孫尚食其利,無他姓頂代者。像蘇州這個店鋪林立之地。孫春陽的雜貨房生意竟然能興盛二百多年,其成功當得益於用人以誠,店規之嚴。
清道光年間,黔商胡榮命在江西經商50餘年,由於他以誠待人。童叟無欺,名聲大著,晚年罷業回鄉,有人要求以重金賃其肆名,他一口回絕,並說:“彼果誠實,何籍吾名也!”可見,誠信為本是中國人的美德。
《大學》裏有一段話,意思是,財富這玩意。隻要有你德望,它自然會聚集到你身邊來。德是本,財是末,財不聚集,是可恥的事。聚集後不知散財,也是可恥的事。有的人不明此理,所以往往不擇手段地聚財,最後東窗事發、鋃鐺入獄。因此,經商者要聚財。更要聚德——一定要遵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原則,聚清白財、良心財。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是馳騁商場的最廣為人知的心眼。
做個“有心眼”的經商者
有些人經商,總是漫天要價,以假充真,一味靠不正當的手段賺顧客的錢,他們以為這是“發財”的捷徑。他們忘了。這種做法可以蒙騙少數顧客,但不能蒙騙所有的顧客:“西洋鏡”一旦被捅破。倒黴的還是他自己。真正“有心眼”的經商者都懂得,辦商業靠的是信譽,以誠待客客自來,顧客的信任才是馳騁商場的基礎。
“做人無非是講個信義。”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岩反對“無奸不商”的說法,他認為做生意與做人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一個真正成功的商人,也應該是一個恪守信義、待客誠實的人。
胡雪岩的阜康錢莊開業不久,就接待了一位特殊顧客。這位顧客存入阜康錢莊一萬二千兩銀子,卻既不要利息,也不要存折。這位顧客名叫羅尚德,是杭州綠營兵的“千總”。
羅尚德是四川人,年輕時與家鄉的一位姑娘訂婚,但一直沒有成婚,就因為他好賭。在賭場上,羅尚德陸陸續續輸掉了一萬五千兩銀子——都是準丈人的錢,最後準丈人提出,隻要羅尚德同意退婚,寧可不要這一萬五千兩銀子。這下刺激了羅尚德,他認為這是別人看不起自己,所以為了掙一口氣他決定戒賭。羅尚德同意退婚,並發誓做牛做馬也要還上這一萬五千兩銀子。
後來羅尚德投軍。辛辛苦苦許多年熬到六品武官的位置,省吃儉用。積蓄了這一萬二千兩銀子。眼看快要還清賭債了,羅尚德接到命令——到江蘇與太平軍開仗,苦於身邊沒有親眷相托,他把自己的積蓄存入阜康錢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