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職場多留一個心眼兒(3)(3 / 3)

沒多久,有關陳傑謠言的新版本出現了:“不自量力的陳傑正企圖搶奪公司的第二把交椅!”

陳傑起初也吃了一驚,怎麼會這樣?是不是自己的言行太讓群眾反感了的緣故?他百思不得其解,工作也變得畏畏縮縮,後來一個好心人悄悄告訴他,是老總的助理一直在想提升當“老二”,但總感覺陳傑是一個威脅,所以故意製造謠言,來降低陳傑在公司中的人氣。陳傑知道後,仍抱定“身子正不怕影子斜”的君子信念,以為這樣做就可以讓謠言自生自滅。可是時任公司“老二”黃總聽到謠言,可不這麼理解了。過去對陳傑的那副笑容可掬、和藹可親的麵孔沒有了,而且還常常找茬刁難他。

身疲力竭之下,陳傑這才感受到自己被孤立了,他搞不懂,為什麼自己越不與小人們鬥心眼,小人的心眼就越來越多?他心裏很受傷。對公司裏的複雜人際陡生疑慮,終於向領導層遞交了辭呈。

我們不得不承認陳傑是一個合格的真君子,但同時又是一個沒心眼的君子。沒有心眼的真君子從道義上講隻是文明社會的一種擺設,從人義上講和小人的靶子又有什麼兩樣呢?

我講的陳傑這樣的君子,還隻是遇上職場的小人,要是官場上遇到小人,那恐怕就不是一走了之可以解決問題的。因為官場的爭鬥往往是你死我活。

有人說官場之爭非君子之爭,這話太偏激,但也不是沒有一點道理,你想,“官”實質上就是權力的一種符號,這種符號隻能屬於極少數人,小人的眼睛要是盯上了這種符號,自然要處心積慮地想出各種心眼挫傷他的競爭對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自以為君子者用君子之腹度這種居心不良的小人之心,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研究過清史的人都知道,在乾隆當皇帝時期,他身邊的那個和中堂就是個十足的小人。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利私欲,和珅一麵偽裝自己,一麵不擇手段地陷害乾隆身邊的忠臣君子。可是你注意到沒有?盡管和珅能在朝廷裏裏外外為所欲為,但他的所有陰謀詭計就是逃不出兩個人的眼睛。這兩個人一個是紀曉嵐,一個是劉墉。

和珅心眼不可謂不多。在嘉慶繼位之際,他預感到自己的地位將受到動搖,便耍了個小心眼:悄悄地到乾隆那兒嘀咕,說嘉慶年輕難有為,恐難掌玉璽,致使乾隆帝下了“傳位不傳璽”的聖旨。盡管這種小人心眼暫時逃過了當時聖上和諸位大臣的眼睛,但還是被禮部尚書紀曉嵐和劉墉識破了。為什麼呢?因為和中堂愛玩心眼,老紀和老劉卻比和中堂多了一個心眼。

這就說明,君子固然讓人敬重,但君子也分三六九等,傻君子和聰明的君子都叫君子,命運卻迥異。傻君子因不識小人心而常活在小人的陰影之下,或成小人眼裏的玩物;聰明的君子雖寬忍大度,但對小人則有著相應的超乎小人想象的心眼,所以在聰明的君子眼裏,小人永無藏身之地!

為人處世沒有固定的模式,隻有用你的心智與慧眼說話。因為世事太險惡,人心隔肚皮,如果用一種被模式化的處事方式與不同樣的人相處,那麼你一定會遭到現實無情的嘲弄。我們固然可以篤信正義終將戰勝邪惡,但溯其過程,也常有正義向邪惡退讓的時候,那些缺乏個人修養,言談粗鄙,儀態猥瑣的人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其根本原因並不在於他們有多大的能量,而是善良和正義的東西使自己缺乏足夠的存活信心和底氣。列夫·托爾斯泰所說:“如果說邪惡的人們能夠積聚成一股力量的話,那麼善良的人們也同樣應該如此。”所以說,要做到成功的為人處世,曆練“本我”的影響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多一個善於體察他人的心眼,畢竟,血溶於水很容易,但考究什麼血溶於什麼水則頗費一番思量。西方有句古諺:“成功是旅程,而不是目的地。”這句話也可拿來用在為人處世的變局上,祝福諸位旅途愉快。得意與失意之間的內在聯係。失意本來不可怕,可怕的是走不出失意的陰影,從而使自己從失意中變得失常。反過來,得意時自然會給你帶來輕鬆愉悅,但輕鬆愉悅並不是真像“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那般可以高枕無憂,否則一定會有人在你的背後咬牙切齒地說:“哼,別高興得太早了!”那意思就是後麵會有苦頭讓你吃。總之,不論是得意還是失意,從心理上要淡看一些,唯有此,才能達到真正的“拿得起,放得下”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