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職場多留一個心眼兒(3)(1 / 3)

於是,每當下班後,她都會找個借口溜之大吉,一個月之後,公司組織了考試。大家摩拳擦掌準備應試的時候,小林還是下班後去逛商場。考試成績第二天就下來了,公司根據考試的成績進行裁員和公司員工的調動。小林被裁了下來,這時候她才開始著急,但已經沒有辦法了。很多同事都自身難保了,哪還有工夫替她去說情?再說這次是董事會的決定,朋友也幫不上忙,公司不能要一個不能給公司帶來效益的員工。

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讓自己有能力在公司獨當一麵,還怕英雄無用武之地嗎?隻憑著人際關係和你平時周旋的那點表麵的東西,關鍵時刻怎麼能救得了自己。

多個欲得先予的心眼

欲得先予,顧名思義,前提是物質的,是為了自己既得的更多利益,采用先舍小利益去換取大利益的計謀,具體地講,它就是為了采納別人的先進思想或謀略而采用的一種“反誘”計謀。這種計謀雖出自古兵書,但對如今的人際關係與機會的運作同樣適用。

欲得先予是運作機會中的一種巧計。當然不是小人計。就像古人所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其意思就是:你要想辦成一件不容易辦的事,你就要從規律中找竅門,甚至有必要先在“舍小利”上多花心眼。就像你要想摘取樹上的果實,就必須先要給樹澆水、施肥一樣。這個道理要是讓大家都來講,相信每個人都能講得頭頭是道,但做起來時,就會出現各人不一的偏差。其主要原因是許多人會往這方麵想,但卻懶得往這方麵去做,或者說習慣於“得到”,不習慣於“施予”。

“予之”就是施予,就是付出,就是播種。其目的當然是為了有更多的回報,更好的得到,更滿意的收成。如若不然,誰都希望自己能用最簡單、最省力、最少的時間,賺到最多的錢並且獲得成功。然而,我們發現,全世界最成功的人,通常都是最努力同時又是最願意付出的人。

有這樣一段傳說故事。在上古時代,上帝創造了人以後,和天使們在天堂上召開一個會議。

上帝說:“我要人類在付出一番努力之後才能找到幸福快樂,我們把人生幸福快樂的秘密藏在什麼地方比較好呢?”

一位天使說:“把它藏在高山上最好,這樣人類肯定很難發現,非得付出巨大的努力不可。”

上帝聽了搖搖頭。

另一位天使說:“把它藏在大海深處,人們一定發現不了。”

上帝聽了還是搖搖頭。

又有一位天使說:“我想,還是把幸福快樂的秘密藏在人類的心中比較好,因為人們總是向外去尋找自己的幸福快樂,而從來沒有人會想到在自己身上去挖掘這幸福快樂的秘密。”

上帝對這個方案非常滿意。從此,這幸福快樂的秘密就藏在了每個人的心中。

由此看來,有很多的付出,本身就是從自我做起的。當然,我們不是在這裏一味地鼓動人們要有付出精神,而不知為什麼付出(除了真愛不需求回報外)。你想,如果叫一個人把錢砸出去,他做到了,自然也是付出了,可是他連錢給誰,為什麼而砸都不知道,這樣的付出還有什麼意義呢?

在機會麵前,誰都會說胸有成竹的人是不會緊張的,但如果你沒有用心付出努力,何來胸中之竹?試想,假如要求一個剛走出象牙塔的學生接受求職麵試,假如考官考他的是實務操作,他如何能應對?他沒有參加過這樣的實踐,胸中無竹,也就意味著沒有“予”過,他就隻能乖乖地轉換別的行業去了。

人和人本來是平等的,在相對平等的機會後麵,卻有了不一樣的人生,其中很大一方麵原因就在於付出的多與少,付出的值與不值。最淺顯的人與人之間的關心和愛護也應該是相互的,如果隻有一方在任勞任怨地付出,另一方心安理得享受,卻沒有任何回報,那麼人際關係就會出現失衡。

我們說的“予”也應該是有理性的“予”,而不是隻會“予”而不計回報。

有一個女孩在一家小公司上班,她談了一個男朋友,就是這家小公司的老板自己工作兢兢業業,又拉業務又當美工又當秘書,累死累活卻沒有工資,回去還要做飯做家務。她的朋友都不喜歡她的男朋友,說她男朋友是在利用她,把女友當免費傭人又當廉價勞動力,占了太多便宜,自己卻什麼也沒有付出。

女孩子心想,人隻有患難才見真情,男朋友也忙得團團轉,難道自己看著他這麼辛苦不幫他嗎?他也是因為把我當自己人,信任我,才讓我幫他做這麼多事。

再後來,她發現了男友和他的一個老同學的隱情,就憤然搬出了男友的公寓。她以為男友一定會來找她回去,請求她的原諒。但是,他再也沒來過電話。這件事對她打擊極大,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法再交男朋友,對男人徹底失去了信任。後來她終於想通了,離開這種男人,失去的隻是鎖鏈,迎來的將是整個世界。如此看來,一個人對身外之物所做的任何付出,都必須對回報有預期,沒有這個預期,付出都可以看作是沒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