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唐朝宰相陸贄,有職有權時曾偏聽偏信,認為太常博士李吉甫結夥營私,把他貶到明州做長史。不久,陸贄被罷相,貶到明州附近的忠州當別駕。後任的宰相明知李、陸有這點私怨,便玩弄權術,特意提拔李吉甫為忠州刺史,讓他去當陸贄的頂頭上司,意在借刀殺人,通過李吉甫的手把陸贄幹掉。不想李吉甫不計舊怨,而且“隻緣恐懼轉須親”,上任伊始。特意與陸贄飲酒結歡,使那位現任宰相借刀殺人之計成了泡影。對此,陸贄自然深受感動,便積極出點子,協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搞報複,寬待了別人,也幫助了自己。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當我們有對不起別人的地方時,多麼渴望能得到對方的諒解,又多麼希望對方把這一段不愉快的往事忘記啊!那麼,將心比心,我們為什麼不能用寬厚的態度去對待他人呢?
隻要我們這樣做了,得到的將是對方的內疚、自責和感激,必將在日後的生活中報答於你。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人生活在這個大幹世界上,需要很好地處理人際關係,需要與朋友友好相處,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通俗地說,必須用善良的心來對待一切,必須時時檢點自己,也就是要嚴以律己。同時,對待朋友要寬容,得饒人處且饒人,也就是寬以待人。
嚴以律己,可使朋友從中感受到你的誠實、你的忠誠。也感受到你的為人,從而友好相處。
“萬金易求,良心難得!”人心很容易受環境的影響、物質的誘惑、偏見的誤導、惡人的撥弄,往往使人良心失落,失落了良心,怎能與朋友相處?對待朋友需要的是良心,對朋友要“寬”。怎樣才能算是寬以待人呢?
1.不能以自己為標準來要求朋友
生活在大幹世界中的人在性格、愛好、職業、習慣等諸方麵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對事物、問題的認識與理解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們不能要求朋友與自己一樣,不能以自己的標準和經驗來衡量朋友的所作所為,要承認朋友與自己的差別,並能容忍這種差別。不要企圖去改變別人,這樣做是徒勞的。
2.不可吹毛求疵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宋代文士袁采說過:“聖賢猶不能無過,況人非聖賢,安得每事盡善?”朋友與朋友在日常的交往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或大或小的失誤,這時不要動不動就橫加指貢,大聲嗬廳,甚至恨不得將他置於走投無路的境地,而要做到“樂道人之善”,多看到朋友的長處。《論語·陽貨》中有“寬則得眾”的思想。《論語·微子》中周公曾對魯公說:“無求備於一人!”
3.小要怨恨朋友
若朋友未能滿足自己的需求或有什麼過錯或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情。切不可懷恨在心。因為怨恨不僅會加深朋友間的誤會,影響友情,而且會擾亂正常的思維,引起急躁情緒。凡事要站在朋友的角度想想,這樣或許能夠理解朋友的所作所為。
《菜根譚》中有句話:“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嚐。此為涉世一極樂法。”在道路狹窄之處。應該停下來讓別人先行一步。隻要心中常有這種想法,那麼人生就會快樂安詳。此話也可以用在朋友之間,“人情反複,世路崎嶇。行去不遠,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遠,務加讓三分之功。”也就是說走不過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讓對方先過,就是寬闊的道路也要給別人三分便利,有理也要讓三分。
劉寬是我國漢朝時代的人,為人仁慈寬厚。在南陽當太守時,小吏、老百姓幹了錯事,他隻是讓差役用蒲鞭責打,表示羞辱。他的夫人為了試探他是否像人們所說的那樣仁厚,便讓婢女在他和下屬集會辦公的時候捧出肉湯,把肉湯潑在他的官服上,結果劉寬不僅沒發脾氣,反而問婢女:“肉羹湯燙了你的手嗎?”還有一次。有人曾經錯認了他駕車的牛,硬說這牛是他的,劉寬什麼也沒說,叫車夫把牛解下來給那人,自己步行回家。後來,那人找到自己的牛,便把牛送還給劉寬,並且向他賠禮道歉,劉寬反而安慰那人。
劉寬的雅量可謂不小,有禮也讓人三分,他感化了別人,贏得了人心,對待一般人是這樣,對待朋友更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