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說話多個心眼(3)(2 / 3)

縣太爺環顧了一下四周,出了道題目:“童子六七人,唯汝狡!”

紀曉嵐眼珠一轉,說出了下聯:“太爺二千石,獨公……”

“獨公什麼?趕快說啊!”

“大人,如果把我的球還給我就是‘獨公廉’,要不然就是‘獨公……’”紀曉嵐故意支支吾吾不說下去。

縣太爺看到這種情形,不由得哈哈大笑,他一邊把球還給紀曉嵐一邊笑罵道:“好小子,真有你的!我才不要中了你的圈套,成了‘獨公貪’哩!”

湖南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巧姑是一個聰明能幹的人。她公公張老漢以有一個這樣的兒媳婦而感到自豪,張老漢在大門上“劃”了幾個大字——萬事不求人。知府的官老爺看到這幾個字後,認為張老漢沒有把他當回事,一氣之下就派人去抓了張老漢,為了故意為難他,還要張老漢必須在三天內做好三件事,其中一件事是要張老漢找一頭公牛生的小牛犢。

三天過後,知府讓張老漢出來見他,並讓他把那隻牛犢帶來。

巧姑說:“稟告大人,我公公去生孩子了,沒在家裏。”

知府就厲聲喝道:“大膽!世上隻有女人會生孩子,男人哪會生孩子呀?”

巧姑立即反駁道:“既然男人不能生孩子,那麼公牛又怎麼會生牛犢呢?”

知府一時難以應對,隻好說:“這件事不用他去辦了。”

而知府還要張老漢辦的另外兩件事情,也都讓巧姑用同樣幽默、有力的語言反駁了回去。

說話含而不露,話中有話,意在言外也是幽默的一種方式。

有一位青年帶著“自己的”一篇小說來到某雜誌編輯部,編輯看了他的小說後問:“這是你自己寫的小說嗎?”青年滿心歡喜地說:“當然是我自己寫的,光構思就構思了一個月,然後又花半個月的時間才完成的,寫作的過程可真苦呀!”

其實那個編輯早就看出他是抄襲的,但他卻沒有直接說出來,他故作驚訝而又幽默地說:“啊,偉大的契訶夫先生,您什麼時候又複活了啊?”那個青年聽了編輯的話,非常羞愧地離開了編輯部。

無獨有偶,在19世紀的意大利,曾有個作曲家帶著一份七拚八湊的樂曲手稿來請教著名的作曲家羅西尼,演奏過程中,羅西尼不停地脫帽。

那位作曲家問:“屋裏太熱了?”

羅西尼回答說:“不,我有見到熟人就脫帽的習慣,在閣下的曲子裏,我碰到那麼多熟人,不得不連連脫帽。”

羅西尼巧妙地用“那麼多熟人”來暗示曲子缺乏新意,抄襲太多,既含蓄而明確地向對方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又不傷情麵,從而達到了闡明己意的目的。

生活裏沒有絕對的真實,世間萬物本來就不是完美無缺的。說話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不傷人自尊,同時又能使人接受,這就不能直接指出他人的缺點而不給對方留下情麵。

話要說到別人的心坎上

俗話說:逢人短歲,遇貨添錢。

假如你遇到一個人,你問他多大年齡了,他答:“今年50了。”你說:“看先生的麵貌,隻像30多歲的人,最多不過40罷了。”他聽了一定喜歡,這就是所謂的“逢人短歲”。又如,到朋友家中,看見一張桌子,你問他花多少錢買的,他答:“花了40元錢。”你說:“這張桌子,一般價值80元左右,買得再便宜也得60元,你真是會買。”這就是所謂的“遇貨添錢”。

嘴上功夫看似雕蟲小技,卻有可能因此扭轉你的一生。懂得什麼時候說話、說些什麼話、怎麼把話說到對方心坎裏,這些都很重要。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平定天下之後,開始論功行賞。這可是攸關後代子孫的萬年基業,群臣們自然當仁不讓,彼此爭功,吵了一年多也沒吵完。

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就封蕭何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卻不服,私底下議論紛紛。

封爵授祿的事情好不容易塵埃落定,眾臣對席位的高低先後又群起爭議,許多人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70次傷,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屢戰屢勝,功勞最多,應當排第一。”

劉邦在封賞時已經偏袒蕭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席位上難以再堅持己見,但在他心中,還是想將蕭何排在首位。這時候,關內侯鄂君已揣測出劉邦的心意,於是順水推舟,自告奮勇地上前說道:“大家的評議都錯了!曹參雖然有戰功,但都隻是一時之功。皇上與楚霸王對抗五年,時常丟掉部隊,四處逃避,蕭何卻常常從關中派員填補戰線上的漏洞。楚、漢在滎陽對抗好幾年,軍中缺糧,也都是蕭何輾轉運送糧食到關中,糧餉才不至於匱乏。再說,皇上有好幾次避走山東,都是靠蕭何保全關中,才能順利接濟皇上,這些才是萬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個曹參,對漢朝又有什麼影響?我們漢朝也不必靠他來保全啊!你們又憑什麼認為‘一時之功’高過‘萬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張蕭何第一,曹參居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