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朱正在主持婚禮。按照家鄉風俗,新婚那天,新郎、新娘要入席吃菜用飯,然後分桌敬酒。新郎新娘在眾人簇擁下入席,來賓們也分別入席。
第一盤盛滿喜糖和糕點的金色塑料盤,由一個幫忙的夥計端了上來。可是就在夥計把盤子放在喜桌上的時候,隻聽“哢嚓”一聲脆響,盤子破裂了。賓客們聽到刺耳的聲音,目光全部掃了過來。端盤子的夥計嚇了一跳,慌了神,脫口而出:“怎麼是個破貨?”這句話就像一聲驚雷,被在場的人真真切切地聽到耳朵裏去了,氣氛一下子緊張了。
主持人小朱見此情景靈機一動,高聲說:“大喜、大喜,這叫做堿舊立新,歲歲平安。”一句話使得本來十分緊張的空氣頓時又歡騰起來。
古人說,“洞房花燭夜”是人生四大快事之一,是喜慶吉祥的日子,然而由於說話人水平有限,致使歡樂高興的氣氛一下子被夥計弄得個緊張兮兮的,要不是主持人會說話,圓上了場麵給夥計找幾個台階,可以想象,場麵會多麼尷尬呢?
說話要看場合,不同的說話場合有不同的說話分寸,如果說得不好——深了、淺了、輕了、重了、莊了、諧了、喜了、憂了,往往會產生背道而馳的效果,這樣還不如不說。一般來說,常見的說話場合有以下幾種情況:
自己人場合和外人場合。對自己人可以無話不說,甚至可以說些放肆的話;而對外人,總得有所防備,“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因為,你說錯話了,自己人可以包容,而外人就不好說了。
正式場合與非正式場合。正式場合說話應嚴肅認真,事先要有所準備,不能亂扯一氣,毫無章法;非正式場合,就可以隨便一些,像聊家常一樣,便於感情交流,談深談透。
喜慶場合與悲痛場合。一般地說,說話應與場合中的氣氛相協調。在別人辦喜事時,千萬不要說悲傷的話,也不能說一些不吉利的話;在人家悲痛時,你逗這個小孩玩,逗那個小孩玩,說些逗樂的話,甚至哼哼民歌小調,別人就會說你這人太不懂事了。
適宜多說的場合與適宜少說的場合。對方很忙,時間很緊,跟他說事情就得簡明扼要。如果跟他談笑風生,海闊天空,主觀願望是好的,但不符合實際情況,一定會引起對方反感,甚至會讓對方下逐客令。
為人處世,就應該懂得看周圍情況,“見風使舵”地說些與環境氣氛相適應的漂亮話,這樣你才能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三寸不爛之舌可勝百萬之師
人之所以要學習“說話”的方法,原因就在於人必須在不同的論點中尋求和諧,不能因各自不同的理念而損及人際關係。因此,與人溝通時,就必須注意分寸的拿捏。如果論辯中既不想太強硬,又不想違背自己的原則主張,你可用“綿裏藏針”法,這或許是一個不錯的方法。“綿裏藏針”意味著軟中有硬,“硬”是通過“軟”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婉言中預示警戒,柔弱中顯示剛強。
鄭文公元年,秦穆公任命孟明視為大將,集合300輛戰車,於12月出發,準備帶兵偷襲鄭國。
這消息被鄭國的一個販牛商人弦高知道了。當時他正趕著一群牛準備到市集兜售,正在去往洛陽的途中,回國報告已經來不及,於是他急中生智,一邊派人抄近路連夜回國報信,讓國君做好迎戰準備;一邊把自己裝扮得衣冠楚楚,並挑選了12頭肥牛和4張牛皮,乘著馬車,帶著隨從,在秦軍必經之路等候著。
這天,秦國隊伍行經時,突然有人攔住去路,大聲喊道:“鄭國使臣弦高受國君派遣,特來求見將軍。”
孟明視聽了不禁一怔,心想:莫非我們派兵偷襲的消息被鄭國人知道了?他滿腹狐疑地接見了弦高,並迫不及待地問:“先生到這裏來有何見教?”
弦高說:“我們國君聽說將軍帶兵要來敝國,特派我犒勞大軍,先送上這12頭肥牛和4張牛皮作為慰勞品,表示我們的一點心意。”
孟明視故作鎮定,收下慰勞品,假惺惺地說:“聽說鄭國國君新喪,我們國君怕晉國乘機來侵犯你們,特意叫我帶兵來保護。”
弦高說:“我們鄭國是個小國,夾在秦、晉兩個大國中間,為了安全,我國的將士們枕戈待旦,日夜小心地守衛著每一寸國土,要是有誰膽敢來侵犯,我們一定會給以迎頭痛擊,這一點請將軍放心。”
孟明視又不甘心地說:“這麼說來,鄭國就用不著我們秦軍的幫助了嗎?”
弦高說:“我們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如果貴國軍隊真的入境,我們將負責供應你們糧食和柴草,派兵保護你們的安全。”
孟明視聽了弦高的話,心想鄭國早已有所戒備,隻得放棄進攻鄭國的打算。事後,鄭文公召見了機智救國的弦高,並封他為軍尉。
說話也要把握時機
戰國時,安陵君很受楚王器重和寵信,他有一位朋友名叫江乙,對他說:“您沒有一寸土地,又沒有至親骨肉,然而身居高位,享受優厚的俸祿,國人見了您,無不整衣跪拜,無不接受您的號令,為您效勞,這是為什麼呢?”
安陵君說:“這是大王太抬舉我了。不然哪能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