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時,激起對方人性的尊嚴很重要。具體怎麼做呢?
1.運用實例
空洞的說教會引起絕大多數失望者的反感和苦笑,但實例卻能使他們眼前一亮,暖上心頭。所以,用切身體驗和身邊實例要比豪言壯語、空喊口號好得多。
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以自己的切身體會為例,鼓勵廣大文藝工作者深人工農兵群眾,非常有說服力。毛主席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
“你要群眾了解你,你要和群眾打成一片,就得下決心,經過長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練。在這裏,我可以說一說我自己的感情變化的經驗。我是個學生出身的人,在學校養成了一種學生習慣,在一大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學生麵前做一點勞動的事,比如自己挑行李吧,也覺得不像樣子。那時,我覺得世界上幹淨的人隻有知識分子,工人農民總是比較髒的。知識分子的衣服,別人的我可以穿,以為是幹淨的;工人農民的衣服,我就不願意穿,以為是髒的。革命了,同工人農民和革命軍的戰士在一起了,我逐漸熟悉他們,他們也逐漸熟悉了我。這時,隻是在這時,我才根本地改變了資產階級學校所教給我的那種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感情。這時,再拿知識分子和工人農民比較,就覺得知識分子不幹淨了,最幹淨的還是工人農民,盡管他們手是黑的,腳上有牛屎,還是比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都幹淨。這就叫做感情起了變化,由一個階級變到另一個階級。我們知識分子出身的文藝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為群眾所歡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來一個變化,來一番改造。沒有這個變化,沒有這個改造,什麼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人的。”
在這段講話裏,毛主席用自己的經曆鼓勵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農民群眾,言辭是謙虛的,給聽眾的印象也是和藹可親的。
2.展示希望
這是使被鼓勵者更加清晰地看薊希望,從而激發起行動的信念。
拿破侖對展示希望的技巧掌握得十分熟練。對士兵,拿破侖除加強紀律以外,最拿手的是描述未來的美好情景,給他們以克服困難的信心。在一次出征前,拿破侖發表了極富鼓動性的動員演說:“士兵們,你們沒有衣穿,吃的也不好,政府欠下你們很多東西,可是它什麼也不能發給你們。你們在這些懸崖峭壁間顯示出來的勇氣和堅忍力量是令人驚歎的,可是這並沒有給你們帶來任何榮譽,它們的光輝並沒有照到你們身上。我想帶你們到世界上最富饒的國家裏去,富饒的地區和繁華的大都市將受你們的支配,你們在那兒將會得到尊敬、榮譽和財富。偉大的士兵們!難道你們的勇敢精神和堅忍力量不夠嗎?”
拿破侖的戰爭動員使這些饑餓的士兵有了奔頭和盼頭,那些萎靡不振的士兵重新鬥誌昂揚,軍心動搖的團隊唱起了效忠王室的舊國歌。
3.比較心理
心理學上說,當人傷心時,會因為看到別人有更傷心的事,而不再傷心,反過來會去同情別人。這就是一種比較心理效應。因為看到別人傷心的事,對原來的失落就看得輕些了:在比較的同時,還可以發現自己的長處,甚至看到了那些“常勝者”所不具備的長處,這時就容易鼓起自己再勝的勇氣。
尼雷埃英勇善戰,熟知兵法。這位比拿破侖個頭還矮的年輕將軍是拿破侖從中層軍官中破格提拔的。但在一次戰役中,他犯了過分輕敵的錯誤,讓法軍傷亡慘重。拿破侖把尼雷埃召到了大本營。尼雷埃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見自己的統帥.他滿以為拿破侖會懲罰他,於是垂著頭,準備誠懇地接受。不料,拿破侖並沒有批評尼雷埃,而是說:“從你身上,我依稀看到了當年的自己。”尼雷埃心頭聽了這句話,不禁頓時一熱。拿破侖接著說:“當年我也曾犯過莽撞輕率的錯誤,但那時還年輕嘛,哪個年輕人不犯點錯誤呢?我並不會因此而對人有所成見,好好幹吧,小夥子,你的前途在向你招手。”
尼雷埃在以後的軍事生涯中,牢記那次失敗的教訓,凡事深思熟慮後再做決定。他逐漸成了法蘭西第一帝國的一員虎將,跟隨拿破侖南征北戰。
拿破侖這樣充滿激勵和期望的批評,不僅沒有挫傷年輕的尼雷埃的積極性,而且使他在日後的工作中成功地避免了類似的錯誤。
4.借助實物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還是一位38歲的準將,剛到法國就任一支美國步兵旅的旅長。他和部隊共同生活在戰壕裏,每次攻擊都身先士卒。
有一次他對屬下一位營長說:“少校,當攻擊信號發出時,我希望你帶頭走在部隊的前麵。”說到這裏他停了一下,接著又說:“如果你能夠做到這一點,你這個營會跟著你前進,你就會得到“卓越服務獎章”而且我會看著你得到。”然後他又對這位營長說:“我知道你會這樣做的,現在你就已經得到了這枚獎章了。”說完,麥克阿瑟將自己軍服上的“卓越服務獎章”取下來,佩帶在這位營長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