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西城中的諸葛亮,見司馬懿帶兵退去,長歎一聲說:知己知彼,才用此險計,實在是萬不得已!等到司馬懿回到西城,才知諸葛亮使了一招“空城計”,不禁由衷讚歎:諸葛孔明有膽有識,非常人所及!
司馬懿心機細密,眼光精遠,也算得上當時最為傑出的軍事家,但他親率十五萬大軍卻被諸葛亮的一座空城,幾許琴聲給嚇退了,為什麼?說到底,還是因為諸葛亮有膽識並且沉得住氣,腦筋轉得快,吃透了司馬懿的性情與計謀,才得以險中求勝啊!
審時度勢,隨機而動
審時度勢,相機而動。就像牆上的草,迎風無力,任意東西,左右搖擺不定,風吹向哪裏,便倒向哪邊。不用說,很多人都喜歡那種迎風挺立的傲鬆,認為沒有定性的草不好。換個角度來說,大家都承認的一個原則就是:為人應有一種骨氣。誠然,為人處世缺不得骨氣,並且,我們這裏所說的相機而動,也絕非是要人們學牆上之草,隨風任意搖擺,事物總是具有兩麵性,任何事物都有長處,也都有短處。正如孑L子所說:“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牆頭之草固然是左右搖擺,但這也並不失為一種求存之道。試想幾尺高牆之上生有一草已屬不易,寸土之上,瓦礫之間,獨出新芽,婀娜於天地之間,豈非奇事?牆頭草自知身單力薄,生性柔弱,便避免與這強風勁吹分庭抗禮。相風而動,因風而搖。都說它錯了,它卻能保存自己,挺立於牆頭之上。
海中礁石因是傲然挺立,敢與海浪爭鋒。排浪滔天,礁石卻迎風頂浪,屹然不動,終落得千溝萬痕,傷痕斑斑,坑坑點點。都說礁石好,卻落得麵目模糊,斷肢殘骸。
因此,我們不能說牆上草就無可取之處,牆上草隨風倒正是為了求存。試想,如果連自身都保不住,還要談什麼宏偉的理想,遠大的誌向,還創什麼宏圖大業。有這麼一個傳說故事:
有一個國王與北方的一個國家打仗,來到一條大河邊,河水滔滔,波浪翻滾,湍流如箭,沒有舟橋,無法過河。當時又值九月。離河水封凍尚早。國王在河邊率兵馬無計可施,軍心浮動,士氣不高。國王心急,便派一人出去觀看河水是否封凍,那人跑到河邊一看,河水滾滾,毫無凍冰之象,便跑回來報:“回國王,河水毫無冰凍之跡象。”
國王聽罷,大怒,一揮手:“拉下去,殺了!”
令下之後,那人被推出去砍了頭。
國王又派一人出去察看,那人來到河邊。河水洶湧,依舊奔騰不息,浪花翻卷,哪裏有半點封凍征兆,那人回來如實回報:“國王,河水的確沒有凍冰之跡象。”
國王問也不問,拍案大喝:“推出去,殺!”
第二人又被斬頭。
國王又派第三個人去探看,那人到河邊觀望,河水奔流如故,他並不比前兩個人多看到什麼,但他回來後,沒有如實報告,而是隨機應變說:“河水已經封凍,冰層厚盈幾尺,如鋼澆鐵鑄,大兵即可渡河。”
國王大喜,說:“重重賞他,傳令三軍,今晚渡河。”
第三人非但活命,而且得了重賞。當夜晚間國王率兵踏水而過,順利渡河。
我們且不去論故事本身是真是假,但其中的道理卻是讓人深思。第一個人和第二個人都如實回答,遭到的卻是滅頂之災。第三個人隨機應變,審時度勢,卻領了重賞。國王讓看河水凍結與否的目的在於穩定軍心,而絕非河水本身。前兩個人,思想僵守,不懂應變,殺身之禍在劫難逃。第三人善於思變,巧妙回答,點中了國王的心事,得到了國王的賞識。
做人不要太死板,許多時候善意的謊言是必要的。任何事物都有其負麵的影響。善意的謊言不是地地道道的欺騙,而是以使別人快樂為目的。任何“善意的謊言”——借口都有潤滑作用,使用借口的人用它來保護自己或避免傷害別人。
漢武帝時有個叫東方朔的大臣,他性格詼諧幽默,善於審時度勢,相機而動。在一個三伏天,武帝給朝臣賞賜肉食。大家等了半天,負責分肉的官員卻一直沒來。東方朔不耐煩了,對同僚說:“按照我朝先例,三伏天上朝可以早退,所以不好意思,我先領自己的那份肉去了。”說罷,他便拔出佩劍,切了一大塊肉,揚長而去。負責分肉的官員知道後,氣得不行,立刻向皇上告了東方朔一狀。
次日早朝,武帝果然厲聲斥責,東方朔立刻摘下帽子,俯伏在地,聽候處置。看他一下子這麼聽話,武帝一下子童心大起,想要捉弄他一番,於是說道:“你要是真心悔改,就當著大家罵自己一頓,嗓門放大點!”
東方朔恭敬地拜謝完畢,一本正經地站了起來,扯開嗓子大喊了起來:“東方朔呀東方朔,沒等陛下分賞,就擅自拿走賜品,真是無禮之極!拔出佩劍,大塊切肉,簡直壯烈之至!那麼多肉,隻取小小一塊,堪稱寡欲的楷模!一口沒吃,全部帶給老婆,更是疼愛妻子的表率!”
話未說完,武帝已經捂著肚子笑得不行了,大臣們也笑倒了一大片:“真有你的!本想讓你丟一回臉,沒想到卻看了場好戲!”笑夠了,武帝特地賜了一石酒和一百斤肉給東方朔。
東方朔懂得審時度勢,相機而動,才使自己不被治罪,還受到賞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