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說話方與圓,八麵路路通(7)(2 / 3)

每天晚上,日本人都會讓美國人半跪在冷硬的地板上,接受殷勤好客的日本式晚宴,往往一跪就是四個半小時,令美國人厭煩透頂,叫苦不迭,卻又不得不連連稱謝。但是,隻要他一提出進行此次的商務洽淡,日本人就會搪塞說:“時間還多,不忙,不忙。”

日子就一直這樣過去了。

第12天,談判終於在一種膠粘狀態下開始了,然而下午安排的卻是高雅的高爾夫球運動。

第13天,談判又一次開始,但為了出席盛大熱烈的歡送晚會,談判又隻能提前結束。晚上,美國人已經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但有氣不打笑臉人,麵對日本人的客氣和笑臉,美國人隻得強裝笑臉,聽從日本人周密細致的安排,把晚上的時間花在娛樂上。

第14天早上,談判在一片送別的氛圍中再次開始,本應在長時間內妥善完成的談判壓縮在半日內進行,其倉促是可想而知的。正當談判處在緊要關頭的時候,轎車鳴響了喇叭,前往機場的時間到了。主客隻好急卷起協議草案,一同鑽進趕往機場的轎車,途中再次商談合作的具體事宜。就在汽車抵達機場,美國客人就要步人機場通道的時候,雙方在協議書上簽了字。雙方握手道別,美國人終於完成此行的責任,一片釋然。

然而不久之後,當美國商人在履行協議時才發現處處不對勁,這時才醒悟過來:原來日本人對此早有準備,隻不過是一切陰謀和計策都隱藏在他們那永不變的笑容中了。

欺詐是一種計謀。在人性的叢林裏,無處不存在著欺詐。欺詐並不是什麼違背倫理的罪惡。凡是有利於自己的生存,有利於個人能力的實現,都是正當的,合理的。就像上麵故事裏的日本人一樣。

沉得住氣方為人傑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當一個人失去耐心的時候,同時也失去了清醒的頭腦,也就不能冷靜地分析事情。

戰國時,魏國的國君魏文侯打算發兵征伐中山國。有人向他推薦一位叫樂羊的人,說他文武雙全,一定能攻下中山國。可是有人又說樂羊的兒子樂舒如今正在中山國做大官,怕是投鼠忌器,樂羊不肯下手。

後來,魏文侯了解到樂羊曾經拒絕了兒子奉中山國君之命發出的邀請,還勸兒子不要跟荒淫無道的中山國君跑了,文侯於是決定重用樂羊,派他帶兵去征伐中山國。

樂羊帶兵一直攻到中山國的都城,然後就按兵不動,隻圍不攻。幾個月過去了,樂羊還是沒有攻打,魏國的大臣們都議論紛紛,可是魏文侯不聽他們的,隻是不斷地派人去慰勞樂羊。可是樂羊照舊按兵不動,他的手下西門豹忍不住詢問樂羊為什麼還不動手,樂羊說:“我之所以隻圍不打,還寬限他們投降的日期,就是為了讓中山國的百姓們看出誰是誰非,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收服民心,我才不是為了區區樂舒一個人呢。”

又過了一個月,樂羊發動攻勢,終於攻下了中山國的都城。樂羊留下西門豹,自己帶兵回到魏國。

魏文侯親自為樂羊接風洗塵,宴會完了之後,魏文侯送給樂羊一隻箱子,讓他拿回家再打開。

樂羊回家後打開箱子一看,原來裏麵全是自己攻打中山國時,大臣們誹謗自己的奏章。

如果魏文侯聽信了別人的話而沉不住氣中途對樂羊采取行動,那麼後果可想而知,那就是:自己托付的事無法完成,雙方的關係也再無法維持下去了。

空城計是《三國演義》裏特別精彩的一個計謀,曆來為人們津津樂道。空城計使用的是一種“虛而虛之”的心理戰術,在戰爭的緊要關頭和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故意以空虛無兵之勢暴露在對方的麵前,而使敵人疑中生疑,怕中埋伏,從而達到排危解難的目的。

諸葛亮北伐中原時,由於錯用馬謖,丟失街亭,既無法進軍取勝,又隨時有被魏兵堵截歸路、全軍覆滅的危險。諸葛亮無奈之下,隻好急忙安排人馬,準備撤退。

這時,士兵來報:司馬懿親率十五萬大軍,已奔西城而來!諸葛亮登上城樓向外望。果然,西北方已隱隱有軍旗招搖揮動。

諸葛亮所在的這個小西城,易攻難守。而諸葛亮把身邊兵馬分派出去之後,隻剩下空城一座。諸葛亮身邊隻剩下一些文官和兩千老幼病殘,根本無法抵擋。

諸葛亮稍一沉吟,決定采取一個大膽的舉動。他命令手下將城門大開,派二十名老少軍兵打扮成老百姓模樣,灑水掃街。眾人不解其意。

接著,諸葛亮讓兩個小童抱著一張琴、一隻香爐,隨他登上城樓,自己則“安然自得”地彈起琴來。不多時,司馬懿兵臨城下,見城樓上諸葛亮旁若無人地正在彈琴。而城門口隻有二十餘老少百姓低頭有條不紊、不驚不慌地掃地。司馬懿不敢輕舉妄動,看了許久,其子司馬師則迫不及待地要衝殺進去,司馬懿立即製止,仍靜靜諦聽。忽然他神色一變,下令撤退!

直到撤回街亭,司馬懿才心有佘悸地說:諸葛亮一生最是謹慎,從來不做沒有把握的事,今天城門大開,必有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