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縣檔案局那邊傳來好消息,檔案管理員老張從數以萬計的檔案中找到了兩份與棲鳳穀突圍戰相關的檔案資料。他能找到這兩份檔案,與其說是二十多年來積累的工作經驗,不如說是運氣。
一份檔案材料是建國後縣法院的判決書。判決書是一張長方形白棉紙,手刻油印本,字是豎著寫的,字跡很漂亮,開頭是“青山縣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落款蓋著青山縣人民法院的紅色印章,印章不是圓形,而是正方形的。
判決書顯示,一個叫何大壯的當地地主得知解放軍部隊在棲鳳穀紮營後,悄悄地派人向擔任縣保安團團長的兒子何繼普通風報信,由此打響了棲鳳穀突圍戰,在這場戰鬥中,解放軍傷亡四十多人。判決書上還出現了幾個犧牲的解放軍指戰員的姓名,其中就包括班長畢阿根。
從這份檔案材料上可以看出,當年掩護劉冬衛撤退的班長畢阿根已經在戰鬥中犧牲。一般情況下,在戰鬥中犧牲的戰士遺體就近掩埋。因此,畢阿根的遺體很有可能被掩埋在棲鳳穀的某個地方。
另一份檔案材料則證實了錢三運的判斷。
這是一本發黃的日記本,日記本的扉頁上是一幅朱總司令的頭像。由於年代久遠,日記本不僅殘缺不全,而且有幾頁的字跡已經很模糊。
日記本的主人叫張大強,有一篇日記記錄了棲鳳穀突圍戰的部分細節。
根據日記內容,可以得知:戰鬥發生時,戰士們正在睡覺,負責站崗的戰士被叛徒殺害,有的戰士在睡夢中就被縣保安團打死。由於寡不敵眾,在突圍中,又有不少戰士犧牲。班長畢阿根為了掩護同誌們撤退,與敵人頑強戰鬥,最後光榮犧牲。張大強也在這場戰鬥中腿部挨了一槍,他忍受著巨大的痛苦爬到附近的草叢中,由於天黑,敵人並沒有及時發現他。
戰鬥結束後,張大強被附近的村民救回家中。救他的村民名叫胡家龍。胡家龍是一名獸醫,雖然不會給人看病,但也懂得一些醫學知識。胡家龍拿出了張大強腿部的子彈,並為他清洗了傷口。
這場戰鬥,解放軍傷亡四十多人,剩餘人員安全轉移。附近的老百姓將犧牲的解放軍戰士就地掩埋。
這本日記本顯然是張大強傷好離開棲鳳穀時遺留下來的。幸好有了這本日記本,才很好地還原了六十多年前發生的那場慘烈的突圍戰。
錢三運合上日記本,心中產生了一串疑問:張大強後來去了哪裏?現在還在人世嗎?還有,胡家龍居住在棲鳳穀的哪個村莊?還活著嗎?當地人是否知道犧牲解放軍戰士的遺體掩埋地點?
按照約定,錢三運與縣黨史辦的老專家韋正道一同去了東河鄉幸福村。
在鄉、村幹部的陪同下,錢三運和韋正道走訪了不少村民。對於發生在六十多年前的那場戰鬥,有些年紀大的村民還有印象,有村民描述:我當時才十幾歲,正在睡夢中,忽然聽見一陣急促的槍聲。槍聲越來越近、越來越密,我們一家人嚇得躲進床底下。天亮之後,發現門窗上、泥巴牆上有很多彈孔,我還撿到了很多彈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