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文中的“我”最後是明白那一刹那的沉默意味著什麼,但當時卻真的使即將遠行的哥哥,懷著送子遠征的傷感心情的父親著實傷心難過了一番。而對於文中的“我”來講,也在以後很長的歲月中免不了為當時的那句話而內疚而羞愧,也許這就可能成為一個人畢生遺憾!
不同的是,大多數老幺們在講出與“我”類似的話時卻一定是以為理所當然的,由於在這個家庭中隻要他們真的發火了,就沒有誰能夠同他們爭奪那優先的待遇。帶著這種認識,他們走出家門走到學生宿舍。帶著這種認識,他們離開父母走到工廠。帶著這種認識,他們遠離哥哥姐姐來到同事中間。在這時,他們也許會覺察到,他們的特殊地位已經不複存在了。
這裏有像父母一樣年紀的老師、師傅,但他們卻不是將最大的蘋果遞給他們,而是嚴厲地要求他們。這裏有像哥哥姐姐一般大的學長、同事,但他們卻絕不說你小你先來,我讓著你。這裏更有和他們一樣在家裏倍受寵愛的老幺,在他們那裏更是沒有謙讓這個詞語。
望著她形影孤單地離去,同宿舍正打鬧作一團的夥伴這麼說:“最看不慣她這樣,好像所有的好東西都要歸她一樣。臨窗的下鋪她要占去,他人打來的水她連聲謝都不說就洗這洗那拚命地用,來了電影票她保準要挑好座位等等。讓著她?
我們不理她,還這個樣子,要是讓著她,我們都要搬出去住了,給她來個單間不好嗎?”
這位小妹肯定也曾經委屈地哭過,也許她的同伴所說的那諸多好處也是她“奮力”爭取來的。但是在她得到某些好處時,是不是明白其實她失去了更可貴的東西?假如她當初知道伴著那些好處來的是一份無盡的孤獨,她是不是會後悔?
有篇小說的題目《誰比誰差多少》,的確很有意思。這世上人和人之間誰也和誰差不到哪去,你是哥哥們盡量保護的小妹妹,他還是姐姐們疼愛的小弟弟。你是父母百般依從的寶貝,而他的父母也將家中的老幺視為掌上明珠。你想讓他讓著你,他還想你能依著他。但是畢竟一籃之中隻有一個最大的蘋果,是大發其火地爭奪叫喊嗎?但結果卻常常是針尖對麥芒兩敗俱傷。因此,在你還沒有因為不忍之舉傷害人家又傷害自己之前,在你還沒有因為不忍之舉被人疏遠陷入孤獨之前,想一想,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應當把大蘋果讓給挑慣了大蘋果的老幺們。
在衝父母大喊大叫之前,想一想是不是真的丟三落四?毛毛躁躁?
差不多所有的老幺們都有同樣的經曆:幫助家裏搬東西之前,父母要反複叮嚀要小心仔細;看著父母放心地放姐姐出去玩卻不放心自己出去玩,而問這問那,最終還是規定最晚回來的時間;家裏的物品被打碎,肯定首先被問到是不是老幺們打碎;叔叔阿姨也會慈愛地拍著自己的腦袋說,這是老幺嗎,一定同我們家的老二一樣毛手毛腳。老幺們對這一切肯定感到有些哭笑不得。在父母反複的嘮叨聲中,可能有不少人會堵住耳朵不再理會雙親,會在日記中發泄他們的不滿,甚至會把父母的反複囑咐同“不信任”、“被懷疑”等詞語聯係在一起。他們中的大部分一定曾經無數次地不耐煩地叫道:“知道了,知道了,少說兩句行不行?!
”
正當老幺們暗自慶幸昔日那些讓他們厭煩的“嘮嘮叨叨”日益少起來的時候,他們中的一位卻這樣寫道:“自從上次我衝爸媽大喊大叫,叫他們少說兩句之後,他們就很少再對我說些什麼了,我當時真的感到一種少有的自由。但是沒過幾天,我就感到生活中似乎少了什麼似的。沒有媽媽每晚幾次的提醒,我有好幾次把第二天上課用的課本落在家裏,出去的時候盡管再不會受時間的限製,但也幾次由於玩得開心誤了末班車,受到步行回家之苦等等。獨自坐在燈下,過去煩人的叮嚀和詢問沒有了,但是我卻感到他們不像過去那樣關心我了。我知道都是我那次大喊大叫太讓他們傷心了,但如今我也不知道怎麼辦?”
怎麼辦?就在老大們偷偷羨慕老幺們受到的那份特殊的關照時,老幺們卻輕而易舉地丟開它,而事後又要問怎麼辦?可能這世界上就沒有會讓老幺們感到十全十美的結局。怎麼辦?有句老話早知今日何必當初,老幺們開始為什麼不忍住煩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真的有丟三落四、毛手毛腳的毛病呢?
縱觀曆史,有些兄弟之間互相友愛,生死共患,為後世樹立了很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