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卷 第244章 案情(3 / 3)

他隨即向李法官詳細地介紹了思源基金會的相關,它是幹什麼的,為什麼要這麼幹,以及他們現在具體都做了些什麼事情。

“如果判決的結果對於見義勇為者不利,而媒體又大肆宣傳,會不會有這種想法在大眾之間出現呢?”肖樂問道。“做好事還會被起訴,還要賠錢甚至是被判刑,那我不做好了,交給警察或者是不怕擔責任的傻瓜好了。”

“你這是在危言聳聽!”李法官說道。“披上做好事的外衣就可以為所欲為,甚至是罔顧他人的生命權?這才是更嚴重更可怕的後果。”

“但這個案子的被告並沒有故意傷害或者是要奪取別人的生命。”肖樂說道。“您覺得完全不可能嗎?一名便衣警察在公交車上抓住一名小偷,卻被他和他的同夥圍起來。他高聲呼救,旁邊的人卻隻是站得更遠,以免被波及。見義勇為不但要麵對危險,有可能被報複,還要考慮動起手來小偷會不會受傷,會不會被告上法庭,做好事的成本這麼高,還有誰會做好事?反過來,做壞事卻可以獲得某種程度的保護,受傷或者是失去生命後還可以獲得賠償,難道我們的法律是在鼓勵人們犯罪嗎?”

“夠了!你這是在詭辯。”李法官說道,肖樂的話自有一套邏輯性,但他的工作就是每天聽各種各樣的理由,檢查證據,很多律師比肖樂更有感染力和說服力,但法律就是法律,絕對不是憑借個人感情就能決定的東西。

未來的可能性這種東西,對於某種極端情況的假設,這些都經常會出現在律師的口中,卻很少被法官所接受。

他甚至不屑於說服肖樂。

“我不是在詭辯。”肖樂說道。“網絡時代已經到來了,如果不正視這種變化,不隨之而改變我們行事的方法,事情將會變得比我猜測的更加糟糕。一件以往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許會被發酵,誇張。扭曲,最後導致任何人都承受不了的後果。”

“這不是我該負的責任,也不是我能考慮的問題。”李法官說道。“我們管不了媒體要怎麼說,更沒辦法管網民怎麼想,我們隻能依據事實、證據和法律條文,做出最符合法律原則的判決。”

“但也要考慮道德層麵的問題不是嗎?我們不但講求依法治國,更強調道德因素不是嗎?”肖樂沒有辦法拿還沒有發生的事情來作為例子說服他,但他還是盡力地勸說著:“我們絕對不會試圖幹擾您的判決,但請您考慮一下這種後果發生的可能性好嗎?您也不會希望以後當人們談論起社會道德的淪喪,說起為什麼人們都不再見義勇為,都以您經手的這個案子作為開端吧?”

“我承認您的那種假設也有可能存在,也許會有人借著做好事的名義去作惡,但以您對於人性的判斷,是因為擔心受到無妄之災,擔心無法承擔意外後果而選擇不再見義勇為的人多,還是因為可以逃脫法律製裁而故意去傷害別人的人多?借做好事的名義作惡,他們至少還要批上一張做好事的皮,至少人們的認知裏好事還是應該要做的。但如果人們都冷漠下來,把做好事變成愚蠢,變成傻的代名詞,甚至勸阻身邊的人去做好事,去見義勇為,那我們的社會將會變成什麼樣子?”

“我們的法律,難道不應該是鼓勵人們去做好事,當好人的嗎?”

李法官終於猶豫了一下。

“你們還沒有見過死者的家屬吧?這是民事訴訟,我們的原則都是先盡可能進行調解。”他這樣說道。“這樣的事情,最好是不要上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