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創傷後診斷量表(Post-traumatic Diagnosis Scale,PTDS)。PTSD在評估時,開始用12個問題來檢核個體可能遭受過的創傷事件。然後,用17項症狀的4級評分法來評估過去30天內每項症狀發生的頻率。
(8)PTSD檢測表(PTSD Checklist,PCL)。有普通民眾使用或軍人使用的兩種版本,17項症狀作為評定項目。發生頻率按4級評分法,嚴重程度按5級評分法。
(9)明尼蘇達第2版的肯恩PTSD量表(Keane PTSD Scale of the MMPI-2)。由42個從明尼蘇達人格測驗第2版(MMPI-2)中抽取的項目組成。主要測定PTSD患者的異常人格特征。
八、常用的其他心理衛生量表及心理測驗的使用
1.心理衛生量表
PTSD除了三大核心症狀外,還伴有抑鬱、焦慮、恐懼、疑病、軀體化等表現。采用一些通用的心理衛生評估量表,可以客觀了解患者的症狀。心理衛生評估量表包括評定式(由心理師進行評定)和自陳式(由患者自行評定)兩類。
常用的評定式量表有:漢密頓抑鬱量表(HAMD)、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神經精神病學臨床評定表(SCAN)等。
常用的自陳式量表有:抑鬱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症狀自評量表(SCL-90)
2.心理測驗
為了客觀了解PTSD患者,尤其是慢性和遷延性患者的能力和個性變化,在臨床診斷和療效觀察中,往往會對患者進行一些標準化的心理測驗。
能力測驗的常用方法有:韋克斯勒智力量表(Wechsler Scale,WS)、考夫曼兒童智力測驗(Kaufman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KABC)、瑞文測驗(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es)等。
個性測驗的常用方法有:艾森克個性問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aire,EPQ)、明尼蘇達多相個性測查(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卡特爾16因素人格問卷(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16PF)、羅夏墨跡測驗(Rorschach Inkblot Test)等。
九、常用量表示例
1.創傷後應激障礙自評量表(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elf-rating scale,PTSD-SS)
2.事件影響量表——修訂版(The Impact of Event Scale-Revised,IES-R)
指導語:下麵列舉了遭遇一些應激性事件後人們有時麵臨的困難。閱讀每一個題目,然後請您指出在過去的7天裏這些不幸給你帶來的痛苦程度。
“因子”
回避:5、7、8、11、12、13、17、22
闖入:1、2、3、6、9、14、16、20
高警覺:4、10、15、18、19、21
“評分”
1.總均分(總症狀指數)=總分/22.它表示從總的來看,被測者處於0~4的哪一個範圍內。
2.因子分=組成某一因子的各項目總分/組成某一因子的項目數
“說明”
IES-R由PTSD的17項症狀為主組成問卷,並按等級評分。完成時間約15分鍾。可以篩選PTSD狀態的程度及三個核心症狀,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3.抑鬱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指導語:下麵有20條文字,請仔細閱讀每一條,把意思弄明白,每一條文字後有4級評分,表示:沒有或偶爾、有時、經常、總是如此。然後根據你最近一周的實際情況,在分數欄1~4分適當的分數下劃“√”。
該4級的記分標準為:沒有或很少時間(為1分);小部分時間(為2分);相當多時間(為3分);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為4分)。以下是SDS量表。
把20個項目中的各項分數相加,即得到了粗分。用粗分乘以1.25後取整數部分。就得到標準分。
結果給出的是標準分,分數越高,表示這方麵的症狀越嚴重。一般來說,抑鬱總分低於50分者為正常,50~60者為輕度,61~70者是中度,70以上者是重度抑鬱。陰性項目數表示被試在多少個項目上沒有反應,陽性項目數表示被試在多少個項目上有反應。
需要說明:SDS的20個項目中,第2、5、6、11、12、14、16、17、18、20共10項的計分,必須反向計算,反向計算即按與其相反的頻度計分。
SDS使用簡單,不需專門的訓練即可指導自評者進行。而且它的分析相當方便,能有效地反映抑鬱狀態的有關症狀及其嚴重程度和變化,特別適用於綜合醫院篩選焦慮狀態。SDS的評分不受年齡、性別、經濟狀況等因素影響。現已廣泛應用。
4.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SAS采用4級評分,主要評定項目所定義的症狀出現的頻度,其標準為:“1”沒有或很少時間,“2”小部分時間,“3”相當多的時間,“4”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其中“1”“2”“3”“4”均指計分分數)。
指導語:下麵有20條文字(括號中為症狀名稱),請仔細閱讀每一條,把意思弄明白,每一條文字後有4級評分。表示:沒有或偶爾、有時、經常、總是如此。然後根據你最近一周的實際情況,在分數欄1~4分適當的分數下劃“√”。
把20個項目中的各項分數相加,即得到了粗分。用粗分乘以1.25後取整數部分。就得到標準分。
結果給出的是標準分,分數越高,表示這方麵的症狀越嚴重。一般來說,焦慮總分低於50分者為正常,50~60者為輕度,61~70者是中度,70以上者是重度焦慮。陰性項目數表示被試在多少個項目上沒有反應,陽性項目數表示被試在多少個項目上有反應。
需要說明:SAS的20個項目中,第5、9、13、17、19共5項的計分,必須反向計算,反向計算即按與其相反的頻度計分。
SAS使用簡單,不需專門的訓練即可指導自評者進行。而且它的分析相當方便,能有效地反映焦慮狀態的有關症狀及其嚴重程度和變化,特別適用於綜合醫院篩選焦慮狀態。SAS的評分不受年齡、性別、經濟狀況等因素影響。現已廣泛應用。
十、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幹預與處理
1.PTSD的心理治療原則
(1)全麵認識心理幹預的作用
重大生活事件導致個體心理失去平衡狀態又稱危機,給予及時處理或幹預,即為危機幹預。換言之,危機幹預是恢複危機前的心理平衡狀態,主要是有針對性地采取一些措施糾正情緒失衡狀態。從理論上講,PTSD是一種延遲性的心身障礙,對其采用的幹預措施是心理幹預和醫學幹預。危機幹預隻是針對其心理危象,如自殺傾向和傷害他人。危機幹預的目的是預防疾病、緩解症狀、減少共病、阻止遷延。幹預重點是預防疾病和緩解症狀。
對幸存者、死難者親屬、參與救援者均可進行危機幹預。與改變人類行為的其他任何努力一樣,危機幹預同樣也存在著危險。其中之一是不成熟的幹預,不僅浪費寶貴的資源,而且還幹擾某些受害者的創傷自然恢複過程。因此,首先要明確危機的性質,然後再考慮是否需要幹預、如何幹預以及估計幫助的後果,要避免對危機進行急功近利、嘩眾取寵等不成熟的危機幹預。
心理疏泄治療雖然是目前用於幫助創傷和危機個體的最常用方法之一,迅速推廣它仍需要慎重考慮。但PTSD幹預中良好的治療性醫患關係非常重要,它能降低幹預產生不良後果的可能性,因此,治療師如何與患者建立起信任和合作關係以利於早期疏泄幹預尤為重要。
不同人群、不同個體、不同應激事件所致PTSD的患病危險性不完全相同,並且PTSD會阻礙兒童心理正常健康發展。PTSD可以共病焦慮、抑鬱、物質依賴等精神疾病,也可以共病高血壓、支氣管哮喘等軀體疾病。共病抑鬱增加了患者的自殺危險,PTSD的自殺率為19%。
目前的研究表明,PTSD的心理危機幹預效果不肯定,其可能的影響因素有:①缺乏PTSD危機幹預的經驗,即幹預技術不成熟,對不同的創傷選擇的幹預措施不恰當;②對PTSD幹預效果評定項目不全麵,PTSD存在共病,評定不應局限於PTSD的特征症狀的消失或減少;③心理治療受醫患關係的影響而效果不同;④有待於研究新的更有效幹預技術。
(2)傾聽技術——聽比說重要
在對PTSD患者的心理幹預中,心理會談時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法。心理會談技術包括聽和說兩個方麵。在會談中,特別是在初次會談中,善於聽要比說些什麼更重要。心理治療師耐心細致地聽當事人敘述自己的苦惱,本身就是對他的安慰和鼓勵;隻有很誠懇地去聽,他才能講出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件。無論是麵對哪種類型的當事人,心理師一定要耐心地聽取他們願意談出來的任何事情。
當然,這並不是說心理師一言不發,在初次會談時,心理師的自我和談一點與當事人無關的問題是必要的,這樣可以緩解谘詢氣氛,進入會談以後,心理治療師隨時要表現出對當事人談的問題感興趣,注意聽而且要聽懂。這種熟練的傾聽技術,就是打開當事人內心世界的鑰匙。
(3)非評判性態度
心理師在和當事人談話時,不要輕易表現自己的意見,隻能持一種非評判態度。羅傑斯曾經說過:“當看著日落時,不會想去控製日落,不會命令太陽右側的天空呈橘黃色,也不會命令雲朵的粉紅色更濃些,我們隻能滿懷敬畏心情觀望而已。”對當事人的非評判性態度,就好比望著日落那樣。這種態度是使來訪者感到輕鬆的重要因素,它可使當事人無所顧慮,從而把內心世界完全展示出來。
心理師的這種非評判性態度,不僅體現在言語上,而且還要體現在表情和行為上。在心理會談過程中,應該采用開放式提問。諸如下列的話是不能講的。例如,“你這種想法不對”,“你的做法不合適”,“這件事不符合原則”等等。這種評判性的結論,不能隨意給出,所以在初次會談中更不能使用。一旦說出這類話來,谘詢的和諧氣氛就會立即改變。
(4)靈活運用會談計劃
製訂會談計劃是為了使心理幹預的目的和方向更為明確。但在具體的運用過程中,要根據當事人的情況隨時進行調整。因為在初次會談中,心理師也許會對當事人會產生某種傾向性,而這種傾向性也可能貫穿在整個幹預的過程中。但從另一方麵看,當事人在初次會談時暴露出的一些情況,不一定完全反映了他的真實情況,可能有意無意地帶有掩飾性。如果心理師一旦形成了心理定勢,可能會影響谘詢效果。因此在會談計劃擬定後,心理師要注意以下幾點:其一,在會談中要有高度的洞察力,不要偏重於某些現象;其二,要根據情況靈活作出判斷,以決定在什麼時候獲得更多的信息和了解當事人的情感是適宜的,什麼時候是不合適的;其三,當工作計劃與當事人後來暴露出的情況發生嚴重衝突時,要隨時調整計劃,不要一味用自己的觀點強加於當事人身上,而且,這種調整又不能使當事人明顯察覺。更重要的是,要防止當事人出現心理依賴綜合征。
(5)區別情緒與行為。任何人在經曆任何一件事或認識某種事物時,總有主觀和客觀上不一致的時候。在對某種事作出反應時,情緒狀況和行為活動並不一定完全一致。有心理障礙的當事人,在這方麵可能表現得更明顯。因此,心理師在談話中,對當事人的情緒和行為要加以區別。也就是說,既要了解他們的行為,也要了解他們的情緒。在當事人隻有情緒反應而無行為活動時,谘詢的重點是要幫助來訪者正確認識自己,談話的內容也要集中在調整情緒方麵。當事人的行為活動偏離常態時,谘詢的重點要放在行為矯正上。當心理師發現當事人對某些問題的看法與實際表現不一致時,應注意分清什麼是主要的,必要時應通過其他途徑了解情況。
(6)保密原則。尊重當事人的權利和隱私,是心理師最基本的職業道德之一。由於當事人對心理師的高度信任,常常把自己從不被人知道的隱私全部暴露出來。如果心理師對當事人的隱私有意或無意地進行議論,不但損害了自身的形象,還可能導致一些急性應激事件,給當事人帶來第二次心理創傷,使心理幹預陷入極為被動的局麵。從另外一方麵來看,由於在社會環境中還存在著對心理幹預的內容和技術有一些歪曲的認識,強調保密原則也是對心理師進行自身保護的一種必要措施。
2.悲傷輔導
悲傷輔導是協助人們在合理時間內,引發正常的悲傷,並健康地完成悲傷任務,以增進重新開始正常生活的能力。其終極目標是協助生者處理與逝者之間因為失落而引發的各種情緒困擾並完成未竟事務。悲傷輔導有四個特定目標:①增加失落的現實感;②協助當事人處理已表達的或潛在的情感;③協助當事人克服失落後再適應過程中的障礙;④鼓勵當事人向逝者告別,以健康的方式,並坦然地重新將感情投注在新的關係裏。下麵我們提出一些輔導悲傷的基本原則,讓心理治療師參考。
(1)強化死亡的真實感。生者必須接納“死不複生”的事實,才能麵對因死亡而引起的複雜情緒與反應。尤其是突然死亡,親友在毫無心理準備下接到噩耗,心中必有強烈的不真實感。強化死亡的真實感的最好方法之一,是鼓勵生者麵對死亡和談論失落。例如,災難發生時你在哪裏?當時的情況怎樣?如何發生的?是誰告知你的?葬禮怎麼舉行的?親友們是如何談這件事?類似這些問題的討論都有助於檢視死亡事件的發生,來強化死亡的真實感,讓生者接受死亡發生的事實。
(2)鼓勵悲傷者適度地表達悲傷情緒
大部分哀慟的情緒都是令人不安的,例如恐懼、無助、憤怒、愧疚、緊張、焦慮、壓抑和悲哀等。隨著這些情緒的表現在失落發生的初期會有麻木、幻聽、幻覺、幻想、混亂、托夢等悲傷行為出現。可是這些情緒和行為在遭遇失落的早期,由於親友都還處於混亂狀況中而無法被人認知,或未被察覺其哀傷的強烈程度而被忽視。心理師應認識這些悲傷情緒和行為是一種“正常的”,從而鼓勵悲傷者做適度地表達以紓解不安。
輔導悲傷必須要察覺失落對悲傷者的意義及衝擊,例如,憤怒的情緒對象是誰?愧疚的具體內涵是什麼?幻聽、幻覺、幻想的內容是什麼?心理師應適當且有效地予以評估,檢定出較為明確的問題焦點。否則,不管心理師能引發多少或多有深度的感覺,都不算是有效的輔導。
但是輔導過程中,心理師引導悲傷者表達悲傷情緒時,談到與逝者的往事最好從鼓勵正向的回憶開始。如果會談時悲傷者先從負向的回憶談起,即使正向的情緒很少,心理師也應想辦法鼓勵他談談逝者的一些好處,或過去曾享有的美好回憶。這樣才能夠讓悲傷者透過輔導再經驗對逝者的矛盾情緒。
(3)幫助悲傷者適度地處理依附情結
對悲傷者而言,頓時失去了一位長期親密的依附者,必然會產生陷入絕境的無助、恐慌、茫然、苦思的反應。心理師應該幫助生者適度地處理這種依附情結(attachment complex),讓他確認與逝者之間過去所扮演的依附關係已經結束。他必須在失去逝者的情境中,在其往後的人生舞台重新拉起另一幕戲,扮演新的角色、建立新的人際關係。
為了達成上列的目的,心理師應該了解悲傷者在處理與逝者的依附關係所麵對的問題。也許他舍不得離開已經全毀的家園;也許他想要盡速離開這個讓人難忘的傷心地;也許他認為建立新關係,將自己的情感從逝者身上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對逝者是一種羞愧;也許他認為根本沒有人可以取代逝者的地位,這些質疑可能是對的,但必須協助他麵對並做適當的處理。然而,心理師必須要注意一個原則,就是不要鼓勵還處在劇痛期的悲傷者做任何重大改變生活的決定,如變賣財產、改行、換工作、領養孩子,或很快跳入一個新的親密關係中。因為在極為悲傷的時刻,情緒尚未穩定,很難有好的判斷力,並且容易產生不良適應而影響到未來新情境的適應或新關係的建立。重要的是告訴他,不要僅為減輕現在的痛苦倉促做決定,當他準備好時,自然就有能力做決定並采取行動。
(4)從短期危機處理到長期悲傷療程
麵對災變、意外的傷亡,生者在完全沒有準備下所遭受的嚴重失落與心理重創是可以想象的。因為環境在非常急速中改變,以致生者無足夠的時間、精力與資源來應變,造成一種情緒上的休克,導致“休克危機(shock crisis)”。另外,生者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有效地適應一些緊急的情境,但當他竭盡他的適應資源(能力)時,即造成一種源盡危機(exhaustion crisis)。在這種情況下,生者用來控製其行為的功能暫時喪失,形成崩潰狀態而產生危機。此時急需運用危機處理的方式,來發掘並協助因為危機直接受影響的生者之內在、外在資源,以增強其處理及運用資源的能力,解決目前的困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