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瓚教授講:“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是對人際關係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於人際關係失調而來。”在和自然搏鬥的原始人,人際關係是非常單純的,他們的生存條件主要是身體的適應。所以,在原始人中發現精神病是很少見的事。等到人際關係複雜起來以後,人類的心理適應便不像以前那樣單純了。人類的心理病態便從此成為人們注意的嚴重問題。
美國卡內基工業大學對10000人個案記錄進行分析,結果是,“智慧、專門技術、經驗”隻占成功因素的15%,其餘85%都是人際關係。
美國哈佛大學就業指導小組對數千被解雇的男女進行了綜合調查發現,人際關係不好的不稱職的人高出兩倍多。對每年調動的人員調查發現,因人際關係不好而無法施展其所長的占90%以上。
當一個人對人際關係心理反應與過去比較有明顯的變化,而且與一般人的心理反應又有偏離,應當引起注意,考慮是否出現了人際關係的心理失調。當一個人漸漸離開了親友,喜歡過著孤單的生活,可能意味著開始出現了人際關係的心理失調。
警察交往是指警察內部和外部之間相互知覺、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的過程。英國文豪蕭伯納說:“假如你手中有一個蘋果,我手中也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一下,那麼,你我手中仍各有一個蘋果;但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一下,那麼,每個人將各有兩種思想了。”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有“生理、安全、相屬和愛、尊重、自我實現五個層次的需要。”相屬和愛屬於社交需要,屬於需要結構的中間環節,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每個人都有人際交往的需求。
警察的人際關係包括:一是內部交往,警察個體之間、個體和群體之間、群體和群體之間;二是外部交往,警察和群眾、警察和犯罪嫌疑人、警察和受害人、警察和證人。
一、影響警察人際交往的因素(主、客觀)
1.外表
心理學家戴恩研究:他給被試者出示長得漂亮、一般、醜的三種照片,要求他們對照片中的人的判斷。結果顯示,長得漂亮的被評價最高,長得醜的最低。為什麼?這是“暈輪效應”由表及裏,以點帶麵的不正確認識的結果。
我們可以沒有理想的外表,但可以通過初次的接觸,利用好“第一印象”作用,給人以幹淨清楚、儀表端莊(職業要求不能打扮成嬉皮士的風格)、誠信、尊重、具有滿足人需要的條件和助人的善意及其必要的禮貌,搞好心理相容和反差的技巧,也可以建立好好的人際交流。
有的警察歪戴帽子敞胸露懷,橫眉豎眼冷臉待人,語言粗魯,斜腰拉胯。臉色和氣勢可以拒人千裏之外。造成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局麵,警民關係難免不受挫折。因此,對於警察而言,隻有“內強素質,外樹形象”,才能搞好警民關係。
2.性格
一般來講,外向的人有利於初次的人際交往,性格樂觀開朗、有誠信、助人為樂、富有幽默感、有進取精神的人能給人帶來快樂和幫助。比較受人喜歡。相反,待人冷漠、富於心計、傲慢、孤芳自賞、狹隘自私、狐疑偏執、精於欺騙的人令人嫌棄。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不受人歡迎的性格有:對人不尊重、過於自我為中心、虛偽、過於自卑、疑心重、高傲或過分孤僻等。國外學者曾選出555個描繪人的個性品質的詞彙,讓被試回答喜歡那個詞彙。結果:真誠評價最高,虛偽評價最低。
警察交往中,要注意培養良好的性格。不能太油滑、虛偽、冷漠、玩弄權術、把別人當做滿足私欲的工具,不尊重他人的人格,目中無人,專橫跋扈,欺強淩弱。克服警察人際關係緊張的惡性循環。
在交往中,警察和交往對象都要克服“刻板印象”的消極影響。要多角度多方麵考慮問題,不免對人產生認識上的偏見。
3.能力
一般人們都喜歡和能力強的人交往,可以獲得人際關係上的幫助。“寧可給能者提包,也不給無能者當軍事”。但嫉妒和虛榮、有失敗恐懼的人往往和比自己能力弱的人交往。
警察的能力體現在工作能力和人際交往的能力上。警察的人際交往能力由於其職業的特殊性,應該比一般人更具有人際關係的能力。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提出了情商(EQ)的概念。情商是個體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種發掘情感潛能、運用情感能力影響生活各個方麵和人生未來的關鍵品質因素。戈爾曼認為,在人成功的要素中,智力因素是重要的,但更為重要的是情感因素。(情商內容:①情感控製力;②自我認識能力,即對自己的感知力;③自我激勵,自我發展;④認識他人的能力;⑤人際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