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微型詩(4)(2 / 3)

1.品味語言品評技巧

語言是一切文學作品的基本材料,微型詩尤其講究語言的運用,其藝術形象的塑造,意境的營造以及情感的傳達,都要借助語言。由於體裁的特點,微型詩的語言要求能用最簡潔的詞句來傳達盡可能豐富的內容,這就形成凝練、含蓄、跳躍性強的語言特點。

在鑒賞微型詩語言時,可從兩個方麵入手:一是形式的特點,也就是微型詩的行段、標點、是否押韻等;二是遣詞造句的個性特征,或平實、或渾厚、或清新、或用典等等。高度凝練的微型詩語言具有極強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多樣性,對詩歌語言的表現力的分析,有助於深入領會用語言所刻畫的“意境”。

藝術特色主要是抒情手段、用典、構思和表現手法。在詩歌鑒賞中,要能掌握詩歌常用的修辭手法與藝術技巧,如擬人、比喻、借代、誇張、對比、象征、移情、通感等修辭方法,以動寫靜、小中見大、虛實結合、襯托、托物言誌等藝術技巧。

2.理解意象體察意境

何謂意象?意象就是內在的抽象情意和外在的具體物象的組合。何謂意境?意境就是詩人的主觀之情與客觀景物統一起來並物化於詩中的藝術境界。要體察詩歌的意象,包括人事物景、草蟲魚鳥、山川日月、菽黍稻禾,抓住了這些具體的意象,才能理解詩中蘊含的真諦,進而體察詩中的情和意,感悟詩中的人和景。要能準確地理解意象和意境,還須明白我們傳統的審美習慣,掌握常見意象的特殊內涵,如古人以折柳表示惜別,以梧桐象征淒涼。

鑒賞微型詩必須準確把握詩中的藝術形象。有些詩,通篇描繪具體鮮明的形象,借形象來抒發感情;有些詩,雖沒有描繪具體形象,但能喚起讀者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具體形象,也有些詩,既描繪了具體形象,也抒發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在閱讀和鑒賞微型詩時,要領會作者情感,挖掘作品思想內涵,就必須特別重視對詩歌意象的解析。微型詩意象的解析要注意兩個方麵:一是要仔細分析意象本身的特點,挖掘意象背後的含蘊,二是要注意通過詩中的意象,體會詩人從中表達的感情。

3.把握情感領悟主旨

詩歌是抒情言誌的文體,鑒賞時,須深切體會作者的感情內涵。可以通過詩歌的形象、意境,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啟迪讀者的東西來體會作者的情感。一些詩歌的思想情感是通過詩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義來體現的。理解這類詩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準確把握形象的內涵,進而展開聯想和想象加深對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實指性。詩人抒發感情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許多詩歌是情景交融,寓情於景。理解詩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時代的特征,同一題材的作品,由於詩人的理想誌趣、生活經曆、所處時代不同,會表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的感情還要顧及詩歌的體裁、風格等因素。

主旨就是深入在詩歌藝術形象中的哲理內涵,或叫意蘊。

詩人描寫人、事、物或景時,都傾入了他的喜怒哀樂之情以及思想主張。而詩歌所表現的思想主張,一般不是平鋪直敘,而是隱晦曲折的。同一部作品,對於不同的人,對於同一個人的不同階段,可能都會有不同的發現。魯迅曾經指出,在看《紅樓夢》時,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所以,對主旨的把握,是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

在微型詩鑒賞中還有一種複雜而常見的現象,那就是“共鳴”。“共鳴”是指在“再創造”和“再評價”的基礎上,鑒賞者的思想感情同作者的思想感情達到了基本一致,甚至契合無間,或在某些方麵、某一點上相符、相似,愛其所愛,憎其所憎,發生了思想感情的交流。共鳴需要有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經驗為基礎,它是文學作品影響讀者思想感情,發生社會作用的一種重要現象。

微型詩的鑒賞與創作是一種互相依存、互相製約的關係。

作者創作的作品為讀者提供了鑒賞對象;而微型詩作品又必須通過讀者的鑒賞,才能產生社會作用。因此作者創作,也需要重視鑒賞的規律,尊重讀者的審美要求和藝術趣味。同時,創作又具有培養和提高讀者鑒賞水平的使命。讀者的鑒賞水平,既受一定曆史時期社會審美意識的製約,又受鑒賞客體對象的製約。馬克思說,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讀者的鑒賞水平隻有在對作品進行鑒賞的審美活動中,才能得到培養和發展。所以微型詩作者,既要努力使自己的作品適應讀者的鑒賞水平,易於為他們所接受;又要努力豐富和提高讀者的審美能力、藝術趣味,以滿足讀者不斷發展的鑒賞需要。

三、不同題材微型詩的創作和鑒賞

中國古代《尚書·舜典》裏有“詩言誌”的說法,認為詩是用以表達人的誌趣、意願的。孔子《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進一步提出了“興、觀、群、怨”的觀點,概括了他對文學功能的認識。對微型詩來說,不僅具有“增多詩體”的“社會價值”,也具有抒情言誌、興觀群怨的“自身價值”。

微型詩在90年代中期以來,在主題、表現手法和形式等方麵都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尤其是題材的多樣化成績最大,從原來偏重於抒情和哲理發展到微型兒童詩、寓言詩、諷刺詩等等。各種題材的出現,使微型詩成為色彩繽紛的百花園,對於創作和欣賞而言,可謂“亂花漸欲迷人眼”了。

1.微型抒情詩

詩歌中占最大成分、成就最高的就是抒情詩,它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因內容的不同,分為頌歌、哀歌、挽歌、情歌等。微型抒情詩表現手法大致分為3類:一是感物詠誌或借景抒情的;二是通過對生活的獨具匠心的描繪,讓思想感情自然流露出來的;三是直抒胸臆的。

《楓葉》:“隻一葉星火/燒旺了幾多鄉思”。化靜為動,移情入境,是借景抒情的;《蓉城新景·四》:“菜市,裝滿了千家萬戶菜籃子/花市,芳香了大街小巷”。是對生活靜體默察的描述,平實中寓真切;《爬山虎》:“生命的驕傲/在絕壁上/走出一條青雲路”,謳歌在艱難中創造不平凡業績的開拓者,是托物言誌的;而《賣花姑娘》:“一籃臘梅/一顆芳心/一路清香”從花到人到環境,意境不斷擴大與升華,是直抒胸臆的。

政治抒情詩,在20世紀50-70年代形成一種獨立的文體。長期以來政治抒情詩的普遍缺憾,是缺乏新鮮的價值取向和審美判斷。如《國旗》:“陽光將它曬白/鮮血/又將它染紅”,無論是意境還是主旨,都沒有新意可言。另一篇《國旗》:“前赴與後繼者,以熱血/升騰成一片不落的彩霞”,雖有“彩霞”為意象,但也仍然沒有超出“熱血”染就的意旨。而劉得鑫的《井岡山》:“一根火柴/點燃/天安門的宮燈”,運用象征的手法,以“火柴”喻“井岡山”,以“點燃”宮燈暗喻革命勝利,這樣的政治抒情詩就很有味道了。

2.微型哲理詩

微型詩易寫的是哲理詩,易落窠臼的也是哲理詩。“哲理詩仍然是詩,要把哲理包含在詩的藝術情景中,才有詩味;哲學語錄雖然有很深的思想內涵,沒有情景構想,則不具有詩的藝術特質。一至三行的詩,有時作者為追求思想深度,又限於形式,容易寫成近似哲學語錄的樣子,雖有深意,並不能算好詩。”

《距離》:“擁抱是遠距離/心通是近距離”,雖有深意卻無詩味,類同格言。哲理詩與格言最大的不同在於:哲理詩講究詩的意象,而格言則可以有意無象。“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是詩,而“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就是格言。

哲理詩以理趣為主,要“想得到”,還要“說得妙”,意趣、情趣、智趣,都是源於人生的經驗積澱。尹克軒的《哈哈鏡》:“嘻嘻哈哈——哈哈嘻嘻,/其實,都是在笑話自己。”《鏡子》:“雖然‘實事求是’,/可惜隻是表麵的”。陳江發的《砂輪》:“在別人設計的圈圈裏打轉轉,/還去幫人磨掉棱角。”意象交融,貼切自然,有詩味有哲理,這才成其為哲理詩。

還有些哲理詩,雖然也有詩味,但缺陷在於表現的“理”太“小家子氣”,給人的觸動最多就是會心一笑而已,沒有深度。

比如《電視》:“用小小的屏幕/展示大大的世界”,《難忘》:“隻有一種情況下/你肯定能被人牢牢記住/——向他借錢”。還有一些微型哲理詩雖有深度,但不過是格言、諺語的新瓶裝舊酒,了無新意。如《長與高》:“人比大山高/腳比山路長”,就是格言“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的稍稍化妝,《射箭》:“向後拉/為了向前飛”,也不過是“欲揚先抑”或者“鳥之將飛也翼伏”的改頭換麵。而餘薇野的《悲哀》和肖蓮蓉的《看路》卻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鳴和深思,應該是值得學習的。

3.微型小劇詩

抒情詩、哲理詩、敘事詩是詩歌中的三大題材。微型詩因其短小,敘事就顯得捉襟見肘、勉為其難了,但微型詩同樣可以采用戲劇性情節表現思想,從而發展產生了小劇詩。王爾碑的《山寺》:“陳妙常換上迷你裙下山去了/敬香者的熱淚打濕了蒲團/彌勒佛一笑置之”,就是一首微型小劇詩,3行詩,3個人物,3個情節,有很強的想象空間和藝術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