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從《鏡花緣》談轉世、謫世小說

在開始行文之前,我們不妨先解釋一番,什麼是”轉世”,什麼是”謫世”。

“轉世”建基於佛教的三世觀,也就是前世、今世和來世。依佛家的學說,前世為因,後世為果;人死以後,靈魂會依照因果報應而轉世投胎。在唐代以前,轉世故事多半擁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直到後來宗教色彩才逐漸淡化,演變成一種小說結構。《三國誌平話》正是一例。

“謫世”是指居住在上界的仙人,或因觸犯戒規(一般情況下是”思凡”,也就是動了凡心,如民間傳說中的織女星下凡,《西遊記》中的豬八戒調戲嫦娥被貶下界),或因天帝下令,或因本人自願,終被謫降至人世。這種敘事類型成為中國道教文學一大特色。但是不管哪種情況,謫仙的人生經曆都是被規定好的:經過一段塵世生活之後,最後還要重新回歸上界。

當然,謫世與轉世是不同的。謫世的仙人下凡後仍保留其法力,當完成某一事項後便重回上界;而轉世的仙人會化為人身於人間曆練,以”人”的姿態活在紅塵之中,他們會忘記自己仙人的身分與記憶,個人的法力也會全部消失,當他完成紅塵曆練後會被重新召回上界,回複其本來麵貌。這就是轉世與謫世的不同之處。

此外,謫世小說中的謫世者肯定是上界的仙人,而轉世者則不一定,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仙。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不少小說就是以”謫世”為架構的。如收錄在《太平廣記》卷十二《神仙傳·壺公》一篇,寫壺公傳授費長房仙道;《搜神記·董永》一篇,敘寫天上的織女下嫁給董永為妻,幫他織完了一百匹細絹;《搜神記·白水素女》一篇,寫天女托身在田螺內,下凡到了一位農人家,每天幫他洗衣做飯,後來被農人發現而離去,等等。

到了唐代,”謫世”小說更是多見,與以前相比,情節更為豐滿,描寫也更為委婉動人,顯示了中國古代小說的成熟與文體的自覺。

到了清代,則有《鏡花緣》、《紅樓夢》等繼續延續這一主題。作為謫世小說的一個典型代表,《鏡花緣》描寫了一個極富浪漫色彩的故事:有一年殘冬,武則天飲酒賞雪,乘醉下詔,命令百花齊放。這時因為百花仙子到麻姑洞府下棋沒有回來,眾花無法請示,隻得開放。天帝因為百花仙子沒有上奏自己知道這件事情,以致時序顛倒,所以極為震怒,於是下旨將百花仙子及九十九位花仙一起貶入凡塵。百花仙子托生為秀才唐敖之女,取名小山,後改名為閨臣。

唐敖隨著自己的妻舅林之洋到海外漫遊,一路上見識了許多奇風異俗、奇人異事,後來他們的船遇到風暴,無意中來到小蓬萊,唐敖一個人獨自上山不歸。

唐小山知道父親失蹤的消息後,決心出海尋訪父親。這個時候,武則天下詔開科考試才女,林之洋就勸她在家備考,可是小山執意不從。小山在途中,經曆了很多風險,終於到達了小蓬萊。尋找了很多天之後,也沒有見到自己的父親唐敖,但是卻從一位樵夫那裏得到了唐敖的親筆信,唐敖讓小山改名閨臣,考中才女之後再父女相聚。閨臣應命回國赴考,考中了第十一名才女,其它謫世的姐妹們也都分別高中。在連日歡宴之後,唐閨臣再去小蓬萊尋父,入山登仙。

從以上論述可見,這是典型以謫世為架構的小說:唐閨臣因獲罪而被貶謫,托生於人世,經過了一段紅塵曆練之後,又重新回到仙界。而作者也以奇特誇張的手法描寫這段生命曆程,整部小說充滿了奇異浪漫的情調。

其實,轉世、謫世小說在經曆了從魏晉南北朝到清代的漫長曆史之後,已經成為了定式,作者很容易拘泥於舊製,使作品的內容形式變得公式化,給人千篇一律的感覺。但《鏡花緣》在處理情節方麵卻很不俗。

其一,百花仙子在潛意識裏希望去紅塵中走一遭。

百花仙子是一位神,所以她應該恪守本分,司職天宮,掌管百花;但是從她的言談中,足以看出她對紅塵的羨慕。在王母的壽宴上,嫦娥提出百花齊放,百花仙子駁道:”小仙所司各花,開放各有一定時序,非比歌舞,隨時皆可發令……況上帝於花,號令極嚴,稽查最密……是以小仙奉令惟謹,不敢參差,亦不敢延緩。”百花仙子義正辭嚴,認為花開必須合於四時,不能擾亂。可是,在百花仙子的潛意識裏卻並不是這樣想,主要證據就是:群花開放之後,作為好朋友,麻姑勸百花仙子去找上帝自首,以求赦免。百花仙子卻說自己當年曾有誓約,如有違約,即墜落紅塵,現在違背此誓約,甘願受懲;言外之意無非就是想乘機到下界一遊。而在此之前,她也曾在與麻姑下棋時說要下凡訪師,麻姑也說她動了凡塵之心,等等。

其二,作者一麵建立轉世、謫世的神話係統,一麵對之冷嘲熱諷。

百花仙子為了滿足到紅塵走一遭的願望而走出天界,結果她在塵世的一切作為,又都成為重回天界的努力,在紅塵中的個人遭際隻是她的人生過程,而不是她的終極目標,從而令整個故事充滿反諷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