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王沂孫(3 / 3)

彭元遜生卒年不詳,字巽吾,廬陵(今江西吉安)人。與劉辰翁友善,宋亡不仕。

疏影

尋梅不見

江空不渡,恨蘼蕪杜若①,零落無數。遠道荒寒,婉娩流年②,望望美人遲暮。風煙雨雪陰晴晚,更何須,春風千樹。盡孤城、落木蕭蕭,日夜江聲流去。日晏山深聞笛③,恐他年流落,與子同賦。事闊心違④,交淡媒勞,蔓草沾衣多露。汀洲窈窕餘醒寐,遺佩環浮沉澧浦。有白鷗淡月,微波寄語,逍遙容與。

“注釋”①蘼蕪、杜若:皆為香草名。②婉娩:柔順,溫和。③笛:指《梅花落》笛曲。④闊:疏闊,久違。

“譯文”江天空闊,看不見梅花清影。又恨蘼蕪杜若般的芳草,也在不斷枯萎凋零。我不惜路遠天冷,苦苦追尋她美好柔婉的芳容。可是在不斷的渴望之中,她卻已如美人不再年輕。經過多少風煙雨雪,經過多少昏暮陰晴,卻無法找到梅花的倩影,更不要說千樹盛開的紅梅沐浴著春風。整個孤城中隻見落葉蕭蕭,隻聽見江水奔流之聲日夜不停。暮色中聽到深山中傳出笛聲,是人們怕梅花零落,把她譜進樂曲傳唱抒情。我想與梅花見麵卻又不能,她和我的交情太淡太輕。再殷勤也枉費徒勞,徒自讓蔓草的濃露沾濕我的衣襟。美麗的梅花或在江邊小洲睡醒,遺下的環佩飄浮在水濱。汀上的白鷗,天邊的淡月,連同江中的微波都在勸我,姑且自在逍遙,不必勞神傷心。

“賞析”本詞調名別本作《解珮環》。作者尋梅不見,獨步江邊,感歎唏噓,想起了屈原《九歌》中《湘君》和《湘夫人》的神話故事,於是結合詩意,將景物、神話以及心理活動融彙在一首詞中,表達了詞人內心對美好事物仰慕、渴盼之情,以及失望之餘的愁苦、悵惘。上片以景帶情,以蕭索之景作結。下片以笛聲起興,屢次用楚辭舊典,辭豔意婉,淒怨悱惻,歇拍自我寄語,更顯意態深遠。

六醜

楊花

似東風老大,那複有當時風氣。有情不收,江山身是寄,浩蕩何世?但憶臨官道,暫來不住,便出門千裏。癡心指望回風墜,扇底相逢,釵頭微綴。他家萬條千縷,解遮亭障驛,不隔江水。瓜州曾艤①,等行人歲歲。日下長秋②,城烏夜起。帳廬好在春睡,共飛歸湖上,草青無地。愔愔雨③,春心如膩。欲待化、豐樂樓前帳飲,青門都廢④。何人念、流落無幾,點點摶作雪綿鬆潤⑤,為君浥淚⑥。

“注釋”①瓜洲曾艤(yǐ):瓜洲,此指渡口。艤,停船靠岸。②長秋:漢宮名,皇後所居,此為泛指。③愔(yīn)愔:靜寂無聲貌。周邦彥《瑞龍吟》:“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歸來舊處。”④青門:古長安城門名,此借指南宋舊都城。⑤摶(tuán):揉捏成團。⑥浥(yì):沾濕。

“譯文”暮春時仿佛東風已經衰老,哪還有當初風華正茂的意氣。楊花有情卻誰也不收,江山遼闊,身世飄零如寄。飄蕩蕩不知時變世易。隻記得臨近通衢大道,短暫留連不得久居,便離家遠行千裏。癡心地盼望叫一陣旋風吹墜大地,相逢在美人的扇底,在美人釵頭輕輕綴係。他家居垂柳萬條千縷,懂得遮護長亭,屏障驛邸,卻能不隔斷江水奔溢。曾經在瓜州渡口依舟著岸,年年等待著行人返歸。斜日從故宮西墜,城頭烏鵲在夜間驚飛。在帳廬上安然春睡,又一齊飛到湖麵上流離,芳草天涯遍青綠,無地存身去哪裏?靜悄悄地下著綿綿細雨、濕粘不飛的柳絮恰似一片春心柔膩。楊花將要消亡化去,無法赴豐樂樓前的餞別宴席,無法去青門外邵平種瓜的園地。何人憐念,它流落無依,生命無幾,一點點摶成了如雪似綿的鬆潤圓球,為君浸透了淚滴。

“賞析”本詞詠楊花。楊花有情但世道無情,絲絲嫋嫋隨風飄零天涯,故楊花深得身世坎坷的詞人共鳴。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一開篇便是“似花還似非花”,那種潛流般的內在氣韻似乎遊離了物的世界,而進入到纏綿的人世空間。本詞看起來並不想固守詞家所謂不即淳,不粘不滯的行規,而是直抒其情,隨意任性,洋洋灑灑,一如漫天飛舞無可依歸的落絮遊絲,倒也清新別致。另外,從本詞也可看出由宋入元後雅詞的通俗化趨勢,這也與散曲的興起有關。